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逻辑路线是:事实→理论→价值 在近几年的房地产市场中,超小户型的楼盘的火爆热卖应该引起建筑师的注意。从调查长沙房地产超小户型楼盘出发,本文总结了,这一类住宅的基本特点,包括区位分布特点,外部造型特点,平面布局特点,户型设计特点。。。这些基本要素,结合社会角度和经济角度的分析,合理全面地解释了超小户型在市场上有较强适应性和生命力的原因。 上升到居住模式的理论层面,超小户型本质上是通过简化或者重新组合户型内部的传统功能,来达到减小居住面积的目的。这种简化,必须依赖周边条件的支持和补充,而这种来自外部的支撑,其效果在某种程度上往往比独立的生活方式更容易获得较高的生活质量,同时更加节约精力和金钱。超小户型开发商提倡的时尚,实际上是一种简化的生活方式,即通过社会共享资源满足生活要求。这一点,符合许多新兴族群的要求。 从历史上可以找到类似的居住建筑实例:有千年历史的福建土楼,户的单位服从族的单位,通过共享资源,降低了每一户的生活成本;勒·柯布西耶在1945年设计的马赛联合公寓,力求在居住建筑中安排更多的公共共享设施,方便住户的同时实现单个住户无法独立完成的服务;日本的老年公寓的实践,突出地体现了公共服务与族群聚居的特殊关系,由于聚居,族群容易获得自身要求的满足。这三个实例都多少有一些原始共产主义或者空想社会主义的痕迹,勒·柯布西耶本人更是曾被西方记者指责为共产主义者。 超小住宅的一些做法启发我们新的居住思路:以族群聚居的方式,通过公共的服务渠道,完成居住生活的各方面要求。当今全球化的同时,也在向多元化发展,两者是一体两面,同时存在。多元化价值观,导致各种族群认同感的产生,共同生活需要导致公共服务的专业化发展,族群住宅的聚居方式可以使我们生活得更加轻松愉快。 从超小住宅上升到族群住宅,发现居住生活的多元发展方向,是本文作者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