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布托啡诺或地佐辛预防依托咪酯注射后肌阵挛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比较两种药物对肌阵挛的抑制作用程度,同时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方案获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选择拟全麻下择期手术患者300例。性别不限,年龄4065岁,ASA分级Ⅰ或Ⅱ级,体质指数(BMI)2025 kg/m2,随机分为B、D两组,每组各150例。B组依照预注布托啡诺的剂量不同,再分为B1、B2、B3、B4、B5共5个亚组(n=30);D组依照预注地佐辛剂量不同,再分为D1、D2、D3、D4、D5共5个亚组(n=30)。所有患者入室前均不使用任何术前药物,入室后,连接监护仪,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以及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用20G静脉留置针开放右上肢静脉,输注乳酸钠林格氏液。麻醉诱导前,B1B4组分别静滴布托啡诺12.5μg/kg、15μg/kg、17.5μg/kg和20μg/kg;D1D4组分别静滴地佐辛0.075 mg/kg、0.1 mg/kg、0.125 mg/kg和0.15 mg/kg。B5、D5两组为对照组,均滴注等容积生理盐水,规定每种药物的给药间均为30 s,在给予实验药物后的2 min各组均静脉注射依托咪酯0.3 mg/kg,并且注射时间均为1min,推注完毕后,立刻开始观察并记录B、D两组中肌阵挛发生的例数及强度,各组的观察时间均为2 min,在推注依托咪酯注射液的同时询问患者是否存在注射痛。同时记录全身麻醉诱导前(T0)时刻、给予实验药物后2 min(T1)时刻以及静脉注射依托咪酯后2 min(T2)时刻,各时点每组患者的MAP、HR、SpO2和BIS值。并于全身麻醉诱导前(T0)时刻以及气管插管后5 min(T3)时刻,测定各组患者静脉血钾的浓度。同时观察与记录患者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在B组中,各亚组患者肌阵挛的发生率分别为33%、10%、10%、10%、70%。与B5组相比,B1、B2、B3、B4四组肌阵挛的发生率和强度均明显降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B2、B3、B4三组与B1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2、B3、B4三组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B2与B3、B4两组相比,不良反应发生的最少。B1、B2、B3、B4、B5五个亚组,患者注射痛的发生率分别为17%、10%、10%、7%、20%,各亚组患者注射痛的发生率和强度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T0、T1与T2时刻五个亚组患者的MAP、HR、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时刻B4组与其他四组相比,BIS值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0、T2时刻五个亚组患者的BI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中,各亚组患者肌阵挛的发生率分别为43%、20%、20%、20%、70%。与D5组相比,D1、D2、D3、D4四组肌阵挛的发生率和强度均明显降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D2、D3、D4三组与D1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2、D3、D4三组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D2与D3、D4两组相比,不良反应发生的最少。D1、D2、D3、D4、D5五个亚组患者注射痛的发生率分别为13%、13%、10%、7%、20%,各组患者注射痛的发生率和强度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T0、T1与T2时刻5组患者的MAP、HR、SpO2、BI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2与D2组相比,肌阵挛发生率及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注射痛的发生率和强度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T0、T1与T2时刻2组患者的MAP、HR、SpO2、BI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3与T0时比较,无肌阵挛(肌阵挛强度0级)及发生1级与2级肌阵挛的患者静脉血钾的浓度均没有明显变化(P>0.05);有严重肌阵挛发生的患者(肌阵挛强度3级)静脉血钾的浓度明显升高(P<0.05)。结论严重肌阵挛的患者血钾浓度会有所升高,而且有部分患者发生肌肉酸痛。预先静脉注射布托啡诺15.0μg/kg与12.5μg/kg、17.5μg/kg、20μg/kg布托啡诺相比更能安全、有效地抑制静脉注射依托咪酯引起的肌阵挛;预先静脉注射地佐辛0.100 mg/kg与0.075 mg/kg、0.125 mg/kg、0.150 mg/kg地佐辛相比更能安全、有效地抑制肌阵挛的发生。预先静脉注射布托啡诺15.0μg/kg与地佐辛0.100mg/kg相比对肌阵挛的抑制效果无明显差异,同时这两种剂量的两种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较少,并且二者对循环和呼吸系统的影响亦无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