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感具有隐喻性,不仅是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语料考证、细化并对比英汉味嗅觉通感表达,尝试建立“味嗅觉转移模型(Gustatory and Olfactory Sensory Transfer Model,简称GO-STM)”,并佐以具体数据比例。本文分五章:第一章简要介绍与本文相关的通感研究,确定研究对象、目的和方法。第二章回顾了国内外学者以往研究。(1)以英语通感为对象,如:Ullmann和Williams总结了通感由“低级感官向高级感官”转移的层级性规律; Day从神经与语言之间的联系做出了论述;(2)以汉语通感为对象,如:赵艳芳评述了通感模型;孟晓熙以跨越1700年的中文诗句为语料设计出自己的STM。但是他们对味嗅觉通感论述不详、数据不全、讨论不周,英汉对比仍为空白。第三章将从Thesaurus、《现代汉语分类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等所收集到的味嗅觉词作为关键搜索词分别输入英语国家语料库、国家语委语料库和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其结果如下:将所收集到的197(81+116)个通感隐喻进行分类,归纳和深入分析。第四章为弥补前人研究之不足,拟建构GO-STM以能详细论述英汉两民族味嗅觉通感规律,并首次依据语料进行英汉对比。研究发现,英汉两民族味嗅觉通感机制基本相仿,但在具体表达和频率分布上存在局部差异。第五章总结全文内容,主要有以下三点贡献:1.首次基于封闭语料专题研究味嗅觉通感,并进行英汉对比;2.基于调查数据建构了GO-STM认知模型,以能对味嗅觉通感现象做出合理解释;英汉语味嗅觉通感死隐喻(指已在词典中列出转移性义项,附录2中注为“√”)分别为48.13.从神经认知科学和认知语言学角度阐释了通感隐喻的体验性基础。同时,本章指出本文欠缺之处,并为以后的研究提出点滴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