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家典籍《道德经》作为东方智慧的结晶,其内容精妙,深邃且涉猎广泛,涵盖政治、军事、伦理等诸多方面,在国内外有着深远的影响力。自18世纪开始,在世界各地被广泛译介,在世界主要语种、国家均有译本,其发行量及普及程度仅次于《圣经》。接受美学确立了读者的中心地位,强调读者的能动性,且提出了“期待视野”和“召唤结构”两个核心概念。“期待视野”是读者过去的阅读体验、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以及由此形成的价值观,它不仅影响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而且还影响作者的创作活动。“召唤结构”指文本中含有大量的空白和未定点召唤读者将其具体化,从而搭建起创作意识和接受意识沟通的桥梁,形成文学文本的基本结构。接受美学以文本接受为研究对象,为翻译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本文以接受美学为研究视角,选取乔治·亚历山大(G. G. Alexander)的《道德经》英译本:《老子-伟大的思想家》为研究对象。乔治·亚历山大(G. G. Alexander)在翻译过程中,既是读者,也是创造者。作为读者,译者主动参与意义构建,受到文本结构召唤,其特有的期待视野与《道德经》的视野相融合,完成对文本的理解;作为创造者,亚历山大(G.G.Alexander),关注西方普通读者的接受能力,竭力为目标读者呈现一部简明易懂,贴近西方文化和审美标准的译作,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读者带来全新的审美体验。通过细读乔治·亚历山大《道德经》英译本,在词汇层面,对“道”、“德”和“自然”三个核心概念的翻译进行了剖析;在意象层面,对道、水、和圣人的意象的翻译做了分析;最后在哲学层面,对治国之道、对立统一和事物发展规律进行阐释。可得出结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考虑到读者的“期待视野”,即读者的审美倾向、接受能力及文化背景等,从而使译文给读者带来汉语特具的审美体验。本研究有助于读者更准确的理解《道德经》及其英文译本。从接受美学视角对亚历山大的《道德经》英文译本进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接受美学在翻译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同时,本研究对《道德经》的跨语际译介以及对中国典籍外译研究有一定的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