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战时期,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大后方唯一公开发行的机关报纸,重庆版《新华日报》刊载的文学作品数量十分可观,包括文学评论、诗歌、散文、小说、报告等多种文学样式。这些文学作品不仅丰富了抗战大后方文学的时代内涵,在促进抗战大后方文学的健康发展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初步统计,抗战时期重庆版《新华日报》共登载诗歌700余首,是大后方登载诗歌作品最多的报刊。作为大后方抗战诗歌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诗歌不仅丰富了大后方抗战诗歌的思想内涵和审美特质,也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大后方抗战诗歌景观的缩影。本论文拟从诗体的角度入手对重庆版《新华日报》诗歌进行全面梳理、研究。因此,基于学界对诗体的普遍共识和各类诗歌创作的语言形式特点,抗战时期重庆版《新华日报》诗歌主要有歌谣体、自由体新诗和旧体诗三类。首先,诗歌语言和民间语言形式的融合使得歌谣体诗歌的创作在战时重新活跃起来。重庆版《新华日报》中的歌谣体诗歌多直接采用民间歌谣的结构形式,其语言表现出明显的音乐性特征。这些歌谣体诗歌追求一种清新、质朴的审美倾向,是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民间诗歌形式。其次,诗歌语言与现代口语形式的结合使得自由体新诗在战时更加丰富。重庆版《新华日报》中的自由体新诗在结构形式上表现出散文美的审美特征,语言鲜活、自然,进而追求一种自然美的诗歌语言特质。同时,旧体诗这一民族传统诗歌形式在战时复兴。重庆版《新华日报》中的旧体诗既表现出对传统旧体诗词形式的承继,也在传统旧体诗原有的工整严谨的音韵、平仄、对仗方面做出了改良,表现出沉郁、硬朗的审美特征。重新对《新华日报》诗歌进行全景式梳理,并将这些诗歌置于中国新诗发展的框架下进行审视有着重要意义。首先,重庆版《新华日报》诗歌在思想内涵方面表现出鲜明的时代性、战斗性和人民性特征。这些诗歌始终保持着与时代、人民的紧密联系,积极地反映着抗战这一特殊历史时代中的复杂现实境况,担负起了时代赋予诗歌的现实使命和战时功用。同时,重庆版《新华日报》诗歌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抗战时期大后方诗歌各类诗歌形式竞相发展的诗歌景观,呈现出了诗歌在特殊历史时代中的难能可贵的审美品质和诗体发展的丰富性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