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分别从门诊和住院两个方面来分析医保政策的调整对试点县农村居民医疗费用的影响,计算医保政策调整对全体居民及不同经济收入水平居民医疗费用影响的净效应,探索医保政策调整的多阶段动态变化以及调整过程中的阶段性效果和递进性影响,为促进宁夏城乡统筹医疗保险制度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宁夏“创新支付制度、提高卫生效益”试点项目2009年、2012年、2015年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宁夏医改试点县农村居民卫生服务利用、费用负担及公平性的动态研究与医保补偿政策的关系研究”项目2019年的调查数据,筛选15岁以上的农村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对政策调整项目干预组(海原县、盐池县)和对照组(彭阳县)进行倾向得分匹配,在倾向得分匹配的基础上建立多阶段双重差分模型分析医保政策调整对农村居民医疗费用的影响。结果:(1)医疗费用情况:干预组和对照组的次均门诊总费用呈逐年增加趋势,至2019年两组较2009年相比分别增加了4.04倍和4.11倍;干预组和对照组居民在2009年的次均门诊自付费用分别是387.404元和243.639元,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照组的次均门诊自付费用呈逐年递增状态,至2019年增加到890.520元,而干预组呈波动状态,但较基期相比有所升高,升高了2.55倍;基期干预组和对照组的门诊自付比分别为90.29%和86.82%,至2019年干预组和对照组的门诊自付比较基线期分别降低了15.74%和6.56%;2015年干预组和对照组居民的次均住院总费用和次均住院自付费用最高,至2019年均有所降低;基期干预组和对照组的住院自付比分别为61.96%和41.90%,且干预组的住院自付比呈逐年降低趋势,至2019年降低了26.76%,而对照组呈波动趋势,但较基期相比也有所降低,降低了7.78%。(2)医疗费用的影响因素:门诊及住院医疗机构中,次均自付费用与自付比随医疗机构等级升高而增加;自感健康状况与门诊及住院的次均自付费用和自付比呈负相关,自感健康状况越差其次均自付费用及自付比越高;人均收入水平与门诊及住院的次均总费用呈正相关,人均收入水平越高次均总费用越高。(3)总体样本居民多阶段双重差分结果显示,政策调整3年后农村居民的次均门诊自付费用和门诊自付比分别降低了52.73%和7.63%,但调整后期效果不显著。次均住院自付费用方面,调整初期作用不显著,政策调整6年后次均住院自付费用降低了53.55%,调整10后该作用消失。2012年、2015年和2019年,干预组农村居民的住院自付比较对照组相比分别降低了3.71%、4.40%和4.09%,且见效快作用持久。(4)不同收入居民多阶段双重差分结果显示,医保政策调整对不同收入水平居民的医疗费用影响主要体现在低收入组和中等收入组。对于低收入农村居民,在政策调整初期降低了该收入组居民的次均门诊自付费用和门诊自付比,分别降低了65.71%和9.65%,但其政策效果并未在后期持续;政策调整对次均住院自付费用的影响仅在调整6年后显著,较对照组减少了85.18%;政策调整3年、6年和10年后住院自付比分别降低了3.65%、3.81%和0.44%。对于中等收入居农村居民,医保政策调整对次均门诊自付费用和门诊自付比没有显著影响;次均住院自付费用的影响作用仅在政策调整6年后有所降低,降低了4.50%,但在调整初期和可持续期均未起到改善作用;对住院自付比有持续性影响,且逐年降低。结论:(1)医保政策调整降低了干预组农村居民的次均门诊自付费用和自付比,但影响存在短期性。(2)医保政策调整降低了干预组农村居民次均住院自付费用,但作用效果较短暂。(3)医保政策调整后干预组农村居民的住院自付比降低,政策作用快速且持久。(4)对于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村居民而言,医保政策调整对医疗费用影响的净效应主要体现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水平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