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家信息化教育的发展加快,高等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正向着低龄化、多元化、专业化的特征趋势快速发展。这表明,计算机基础教育在我国高校正迈向一个全新的、适应时代需求的革命性发展阶段。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课程为适应时代需求的改革将会给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这就要求高校教育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优化课程设置结构,设计合理的课程内容,选择符合研究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法。2009年,我国开始启动针对各种“拔尖人才”的培育计划,其核心目标为:培育具有创新意识,并掌握必需非机械重复技能的综合型人才。其中所谓的“创新意识”,最基本的即为具有科学的质疑能力及对问题的求解能力,大量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条件。由此可知,我国高校教育将要面临着如何从传统教育模式中脱离出来,结合新时期新要求进行教学改革的巨大压力。高等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核心任务是为国家培育大量具备较强信息素养、综合素养能力(即计算思维的培养)的新型人才,这样才能确保我们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实力变的强大。因此,高校研究生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任务,若其能适应时代需求良好的发展下去,具有促进科学文化、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作用,为国家、社会及经济的和谐快速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中流砥柱和后备力量,对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及增强国际竞争力贡献了重要力量。本论文通过关于面向内蒙古师范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开设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设置现状的调查,结合研究生目前应用计算机情况分析,总结了关于该课程设置各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适合当前非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学习计算机知识需求的课程设置方案。本论文将计算思维、多元智能理论及泰勒原理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获取实验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研究。首先,第一章从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技能的渴求及社会对人才综合素养的需求来提出该研究;第二章重点介绍本研究所依据的理论概念及特点,探讨如何将这些理论融入到设置非计算机专业研究生计算机公共课程当中;第三章则通过对当前高校研究生应用计算机能力现状的分析,进而发现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开设的计算机公共课程的设置方面出现的各种问题,包括课程与社会需求脱节、课程内容综合性较差及授课时间短等问题;第四章提出了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群体开设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设置的策略与思考,问题的提出总有理论的依据,因此结合“计算思维”理论特点,科学合理构建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体系结构;基于多元智能理论与泰勒原理,合理设计并实现了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的优化;最后,第五章针对本研究进行总结,提出需要改进的方面,对后续研究方向提出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