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研究的目的是通过RFLP和RAPD技术轻松鉴别家蚕品种遗传性状.该研究的供试材料是在浙江大学和印度Mysore中央蚕业研究所(CSRTI)保存的许多在遗传上有差异的家蚕系统.这些系统的不同主要表现在质量和数量性状、地理起源、幼虫不同斑纹以及各种生物化学参数,详见表2a、b.无滞育系统主要起源于热带地区,其主要特征是生长发育快、体重轻、丝长短而且丝质较差,但对病原菌如BmNPV有很强的抗性,一年中有5~6个世代.在该研究中的10个无滞育品种,C.Nichi(West Bengal state,India)是独特的,据说大约80年前从中国传到印度时,它是一个有滞育品种,由于在热带环境条件下不断的选育,已被改造成无滞育种,其相关的性状也发生了改变,C.Nichi的茧为小型白色束腰茧.有滞育系统起源于温带地区,特点是卵滞育,蚕体重,茧丝长长并且丝质较好,但幼虫期对病原菌尤其对BmNPV和高温高湿等恶劣的饲养环境敏感.一化性品种一年一个世代,二化性品种一年两个世代.除B.20A来自于中国的杂交种Hu204,所有的品种都是通过单杂交和双杂交育成. 该研究的试验材料蚕的饲养按照Krishni Swami(1978)的标准进行.所有的家蚕品种在印度Mysore的中央蚕业研究所和浙江大学蚕蜂系蚕种组实验室用新鲜的桑叶饲育.该研究中DNA的抽提按照Shi et al(1995)的方法,并稍做修饰.该研究结果表明某些RFLP和RAPD标记可能与蚕茧性状相关参数有密切的关系.但要建立这些标记与QTLs之间紧密的连锁关系,因此通过在基因组文库中筛选就可以分离和克隆,还需作进一步的研究.在不久的将来,一旦与QTL最密切的这些标记被鉴别,就可作为育种中的分子标签,在育种过程中用于对目标性状进行所需亲本的选配和子代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