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掺和双掺钢纤维和聚丙烯纤维RPC基本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来源 :桂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ssion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建筑﹑交通和环境的建设和功能有了更高标准的需求,只有强度高﹑韧性好﹑耐久性好和易施工的混凝土才能满足新奇建筑和巨型工程的要求。活性粉末混凝土(Reactive Powder Concrete,简称为RPC)的优越性能使其在土木、石油、核电、市政、海洋等工程及军事设施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潜力,近年来,人们对掺入不同纤维的RPC的基本力学性能一直在作不断的研究,力求使材料的优越性发挥到最大。  本文通过对9组不同配合比单掺钢纤维、聚丙烯纤维的RPC以及16组不同配合比双掺钢纤维和聚丙烯纤维的RPC在不同养护制度(标准养护、热水养护、高温干热养护)下进行抗压强度及劈裂强度的力学性能试验,分析每种掺合料对RPC抗压强度和劈裂强度的影响,通过数据对比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钢纤维对RPC的抗压强度有明显的增强作用,随着纤维含量的增加,抗压强度成增大趋势,但过量加入反而会导致抗压强度下降。聚丙烯纤维对RPC的抗压强度提高不明显,增强效果不如钢纤维;(2)热水养护和高温养护对RPC抗压强度和劈拉强度有明显提高作用;(3)混杂纤维对RPC力学性能的增强作用明显高于单掺及未掺RPC。  本文通过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拟合出钢纤维和聚丙烯纤维RPC的棱柱体强度和立方体强度的计算公式0.9185 cu5.38cf f=-钢和0.76568.92cucf f=+聚,弹性模量和立方体强度的关系式2.1217.8cucE f=+钢和0.0930.7cucE f=+聚,并得出掺合钢纤维和聚丙烯纤维对弹性模量、尺寸效应影响不大,同时运用Weibull统计理论与Bazant理论对RPC的尺寸效应进行理论分析;通过试验方法对RPC进行16组不同配比混杂试验,得出力学性能最优组合配比的混杂纤维RPC。
其他文献
升降型截止阀阀道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复杂流道,其边界几何开头复杂,域内流动几乎全为紊流,县城多漩流,流动分离特性显著.该文从升降型截止阀阀道流场的二维数值分析着手,通过分
地震波从震源出发向四周传播,在此过程中不但有时间上的变化而且有空间上的变化,对于跨度较大的结构物如跨深谷大桥、大坝等,地震动空间变化的影响不可忽略.若上述结构又处于
虽然墙面和屋面采用薄板为覆盖物的房屋已应用多年,西方和我国也对受力蒙皮体的性能进行了大量研究和试验,但既往的研究工作主要都是针对蒙皮体的,特别是针对蒙皮板与板之间或是
该文针对大地震作用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弹性响应分析问题,对可考虑裂缝影响的钢筋混凝土材料本构模型进行了研究,并编制了计算机程序.所做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钢筋混凝土
现代高层建筑是复杂的大尺度结构,其传统设计费时费力,且大多偏于保守.该文针对高层建筑的特点,采用了优化准则法来完成对高层建筑结构体系的优化设计.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收敛
石油工程的投资决策过程非常复杂,其中涉及到许多模糊性的因素,而模糊优选法与传统的投资决策方法相比能定量地处理影响分析和决策的种种模糊因素,使分析的结果更加符合客观实际
该文试图通过两榀框架试件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分析用粘钢方法加固的框架梁在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还对粘钢加固结构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着重对反复荷载下钢板和混凝土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Plastic)具有强度高、重量轻、抗疲劳、耐腐蚀等优点,在制作预应力筋或拉索以及结构加固补强的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但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与西部大开发建设的全面开展,我国隧道与地下工程的建设与研究工作有了飞速的发展。对于山岭重丘区的隧道建设,由于连拱隧道对选线、地形、洞口
本文通过三个钢筋混凝土T型薄壁柱转换节点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静力试验以及非线性有限元分析,获得了该节点的基本性能,其中包括竖向荷载的传递路径、试件的应力分布、裂缝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