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金黄地鼠的睡眠-觉醒周期特征,探讨酉时针刺对CFS金黄地鼠自发活动和睡眠-觉醒周期紊乱的调控作用,及其基于转录-翻译反馈环路,通过调节Per1mRNA、Per2mRNA及PER1、PER2的含量,调整睡眠-觉醒周期时相的作用机制。 方法:(1)将30只雄性金黄地鼠驯化与LD(14:10)同步后,采用小动物自发活动记录分析系统和美国Clocklab数据采集分析系统,分析金黄地鼠自发活动节律和睡眠-觉醒周期特征。然后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三组,每组10只。运用束缚加冷水游泳的方法,对模型组及针刺组进行造模,造成20只CFS金黄地鼠模型。(2)比较造模前、后金黄地鼠的起始活动时间(onset)、峰相位时间(acrophase)的变化,观察CFS金黄地鼠自发活动和睡眠-觉醒周期的特征。(3)造模后,针刺组在酉时(17:00-19:00),选用“肝俞”、“脾俞”、“肾俞”,连续针刺3天,1次/天,观察针刺对CFS金黄地鼠自发活动和睡眠-觉醒周期紊乱的调控作用。(4)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三组金黄地鼠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 nucleus,SCN)内Per1、Per2的基因表达,应用western-blot法检测PER1、PER2的表达,探讨酉时针刺调整CFS金黄地鼠自发活动和睡眠-觉醒周期紊乱的作用机制。 结果:(1)造模后,CFS金黄地鼠体重减轻(P<0.0001),旷场实验跨格、直立次数减少(P<0.0001),高架十字迷宫实验进入开臂次数、开臂停留时间减少(P<0.0001),进入开臂次数比例、开臂停留时间比例降低(P<0.0001),探头、直立次数减少(P<0.0001),力竭游泳时间缩短(P<0.0001),活动量平均减少1766转(P<0.0001)。(2)造模后,CFS金黄地鼠的起始活动时间平均后移0.167小时(P=0.001),峰相位时间平均后移0.260小时(P=0.017)。(3)酉时针刺后,针刺组起始活动时相平均每天提前0.071小时(P=0.026),而模型组每天迟后0.081小时,3天后针刺组起始活动时相与空白组没有统计学差异(P=0.898);3天后针刺组活动峰相位的时相提前了0.638小时(P=0.011),与空白组没有统计学差异(P=0.253),其变化趋势与模型组相反(P<0.0001);同时,针刺组活动量平均每天增加354转(P=0.001),3天后针刺组活动量与空白组没有统计学差异(P=0.495),其变化趋势与模型组相反(P<0.0001)。(4)造模后,CFS金黄地鼠SCN内Per1mRNA、Per2mRNA的CT值明显降低(P<0.05);PER1、PER2表达量较空白组有所增加。酉时针刺后,针刺组Per1mRNA、Per2mRNA的CT值较模型组明显增高(P<0.0001),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R1、PER2表达量较模型组有所降低,有更接近空白组的趋势。 结论:(1)造模后金黄地鼠活动量减少,体力下降,并出现焦虑抑郁情绪,提示躯体和心理的疲劳,CFS造模成功。(2)造模后金黄地鼠的起始活动、峰相位时间均迟后,提示CFS金黄地鼠存在睡眠-觉醒周期紊乱,表现为觉醒时相的迟后。(3)酉时针刺后,CFS金黄地鼠的起始活动、峰相位时间时间均前移,活动量增加。揭示在主观夜间后期针刺,对CFS金黄地鼠的自发活动和睡眠-觉醒昼夜周期具有调节作用,可引导迟后的觉醒时相前移,并对体力有恢复作用。(4)酉时针刺可能是通过降低SCN内Per1mRNA、Per2mRNA及PER1、PER2昼夜节律负性分子调节成分的含量,从而减弱其对正性分子成分的负反馈抑制,提前激活正性分子调节成分,诱导动物的觉醒时相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