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课题运用热敏灸的方法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肾阳虚证)进行实验性治疗以探讨其实际疗效。腹泻型IBS在中医辨证上多责之虚与寒,灸法本身的温补特性,治疗虚寒性疾病疗效切确;而热敏灸与传统温和灸,疗效是否相同,远期效果是否相同?故本文根据脾肾阳虚证IBS-D的特点设置了相关症状分级评分量表以评价热敏灸的总体疗效,采用中医泄泻症候积分量表以评价热敏灸对改善胃肠道状态的效果。通过此项研究,希望可为临床上有效运用热敏灸疗法提供一份依据,也为IBS-D的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临床方法与经验。研究方法:本实验对60例符合脾肾阳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配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即热敏灸组,主要在腹部(包括任脉、脾经、胃经和肾经循行区域)探查热敏穴区,选取其中的2个左右较为敏感的作为此次治疗的重点,然后在其表面3cm左右进行回旋、雀啄、往返、温和灸四步法施灸操作。对照组:即艾条温和灸组,主穴:神阙、天枢、关元、足三里。施行悬灸10min,依患者忍耐力不同,施灸至皮肤潮红为止。两组均于纳入当日开始治疗,两天1次,10天为1疗程,共进行3个疗程。在此过程中,要求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及随访时及真实填写中医泄泻症候积分量表,观察单症状的改善情况,最后计算总有效率。最后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包对所收集、整理的数据进行所需的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无脱落或剔除病例。基础数据的统计,对2组受试者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用SPSS作分析比较,发现均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两组患者的性别比、年龄比、病程比相当,可以进行比较。首先,两组患者的中医泄泻症候积分均比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在“腹胀或腹部不适”、“大便次数”、“大便性状”、“食欲不佳”等症状上热敏灸比对照组疗效好,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热敏灸在改善脾肾阳虚型IBS-D的泄泻症候上相对于温和灸治疗存在明显优势。在临床总体疗效方面,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大于对照组,分别为90.00%和77%(P<0.05),表示两组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以上研究结果的提示分析,不论是运用热敏灸治疗或只是采取普通的温和灸治疗方法,都可以有效治疗脾肾阳虚型IBS-D;但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热敏灸组的要优于对照组;特别是在改善食欲不佳这一症状方面,热敏灸有优势。研究结论:热敏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肾阳虚证)是无危险的、治疗令人满意的,疗效优于单纯温和灸治疗;研究表明,热敏灸治疗在改善食欲不佳这一症状上较温和灸有较为明显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