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利用双源CT(DSCT)观察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的检出率及解剖学特征,研究DSCT对MB-MCA的诊断价值;探讨壁冠状动脉(MCA)收缩期的狭窄程度与心肌桥(MB)的长度及厚度间的相关关系。方法1.MB-MCA的确认:除去图像不能评价的病例,连续收集450例因怀疑冠心病(CHD)或体检者而行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DSCTCA)的患者的数据,由2名有经验的CT诊断医师独立对图像进行多平面重组(MPR),观察冠状动脉与心肌的解剖关系,判断MB-MCA的存在,结果一致时确定为MB-MCA,并对其发生位置进行分类和记录。2.MB-MCA及邻近冠状动脉形态学的观察: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容积再现(VR)多种后处理技术相结合观察MCA近端及远端粥样硬化的发生率。3.MCA收缩期受压程度与MB的长度及厚度间的相关性研究:分别在MPR及CPR工具中调整测量平面测量MB长度、厚度,结果用(?)±s表示。在所有存在MB-MCA并且MCA被心肌完全包饶的病例图像中,随机抽取30例图像的数据,以每隔5%R-R间期为一个重建时相,对每个病例0.100%整个心动周期分20个期相进行重建,观察并测量MCA在整个心动周期中管径的变化,探索管径最大和最小时的时相显示规律,计算MCA最大狭窄程度,应用Pearson相关统计分析MCA狭窄程度与MB的长度及厚度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在450例可疑CHD和体检患者,DSCTCA发现MB-MCA163例(36.2%,163/450),192处;MB-MCA位于左前降支者153处,占79.7%(153/192),左冠状动脉回旋支1处(0.5%,1/192),对角支22处(11.5%,22/192),钝缘支13处(6.8%,13/192),右冠状动脉3处(1.6%,3/192);所有163例病例中,发现合并一处MB者139例(85.3%,139/163),合并2处MB者18例(11.0%,18/163),合并3处及以上MB者6处(3.7%,6/163)。合并MB-MCA近端血管管腔内斑块形成者107例(55.7%,107/192),合并近端及远端均形成斑块者3例(1.6%,3/192),未发现仅合并MB-MCA远端形成斑块的患者。MCA平均长度为20.0±10.1 mm,MB平均厚度为2.1±0.9mm。72处壁冠状动脉被心肌完全包绕或覆盖,在随机选取的30例MB-MCA中,MCA收缩期管径最小时出现于R-R间期30%~35%者27例(90.0%,27/30),MCA舒张期管径最大时出现于R-R间期70%~75%者23例(76.7%,23/30),出现于R-R间期70%~80%者27例(90.0%,27/30)。统计学结果显示,MCA管腔狭窄程度与MB的厚度作Pearson相关分析时,两者呈明显相关(r=0.675,P<0.01),而与MB的长度作Pearson相关分析时,两者之间无明显相关性(r=0.096,P=0.662)。结论临床怀疑CHD者MB-MCA的检出率为36.2%,DSCTCA是一种无创而且直观准确的诊断和评价MB-MCA的方法;DSCT冠状动脉成像MCA管径最小和最大时一般分别出现于R-R间期30%~35%和70%~80%处;MCA收缩期狭窄程度与MB的厚度呈明显相关,而与MB的长度无明显相关。意义本研究利用目前最为先进的双源CT直观清晰的展示了壁冠状动脉(MCA)与心肌桥(MB)之间的解剖关系,提出了一种新的无创准确的诊断MB-MCA的新方法,并分析了传统冠脉造影与尸检结果存在偏差的重要原因。在双源CT拥有高的时间分辨率的基础上,观察并总结了MCA在整个心动周期中的管径变化规律,并对MB与MCA进行了功能学上的开创性研究,对于考察MB-MCA的具体临床价值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