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静脉血栓是指血凝块在静脉血管内形成,是临床常见的可致死性并发症,对创伤骨科及其他住院患者治疗及预后有极大影响。下肢血栓脱可发生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引起血流动力学不稳,危及生命。严重深静脉血栓后有50%患者常可发展为血栓后综合征(PTS),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研究已证实深静脉血栓的病变基础是静脉损伤、静脉脉血流瘀滞以及血液高凝状态。深静脉血栓确诊后,最佳的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溶栓、髂静脉滤网置入、手术取栓及抗凝剂类型选择及抗凝疗程)及管理(院外及院内护理单元),仍存在争议。为了协助静脉血栓栓塞症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管理方案的制定,静脉血栓栓塞症的临床诊断方法、辅助检查及治疗和管理已经有所发展。深静脉超声具有敏感性高、费用低、方便快捷等优势,已被公认为深静脉血栓的首先诊断方法,其静脉检查特异性指标如静脉管腔直径、静脉壁表现、静脉压缩率、静脉瓣功能及侧支循环的检测有助于深静脉血栓的分期,但研究证实深静脉超声的分期只能进行模糊静脉血血栓分期,为探索静脉血栓分期较为准确的检查方法,目前人们进行了MRI对深静脉血栓诊断及分期的研究,证实MRI可鉴别急性深静脉血栓、亚急性深静脉血栓及慢性深静脉血栓。D-dimer作为静脉血栓溶解特异性指标,从发现到目前,一直被人们视为有重要意义的深静脉血栓检测指标,受到人们重视。同时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血栓危险度评分方法对于临床医师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意义,也日益受到人们重视。但因为临床评分方法的复杂性使其未被广泛使用,但人们并未失去对其研究的兴趣,新的简洁的评分方法正在不断地再被验证及研究。目前临床研究证实D-dimer联合静脉血栓危险度临床评分方法,对于排除深静脉血栓有较高敏感度,而被人们用于深静脉血栓的诊断。同时D-dimer对深静脉血栓的阳性诊断阈值意义及检测方法的认识也不断发展,目前临床研究认为D-dimer年龄调整阈值较传统D-dimer阈值诊断准确性明显提高。其对特殊人群D-dimer阈值意义的研究也有所发展。对于深静脉血栓的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药物抗凝溶栓治疗及手术取栓治疗,目前临床常用的是物理治疗及药物抗凝溶栓治疗。物理治疗目前常用于深静脉血栓的辅助治疗,研究证实但其对于减轻深静脉血栓肿胀症状有很好疗效,且不增加肺栓塞发生率。这使得临床深静脉血栓绝对卧床治疗的理念有了新发现,使得越来越多的可活动患者能够得到合理的院外治疗,对于深静脉血栓的医疗消耗降低有很大益处,同时新型抗凝药物及传统抗凝药物的应用,及抗凝时间的研究使得静脉血栓的治疗更加完善。对于减轻患者痛苦及医疗资源消耗裨益颇多。对于深静脉血栓的抗凝治疗时间的指南各有不同,美国胸科医师协会指南认为:在重大骨科手术及外伤:抗凝治疗应持续至术后至少35天(2B),推荐双重药理学抗凝和间歇气压物理治疗同时应用于住院患者(2C),对于无明显诱因的肺栓塞及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抗凝治疗,国际血栓形成及止血学会的公共服务中心指南认为其抗凝治疗持续时间应为3-6个月。长期抗凝治疗指大于3-6个月,其治疗可长达一生或者直至出血风险开始出现。同时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如利伐沙班,依杜沙班等,口服给药安全性及预防治疗有效性的研究,带给人们抗凝治疗新的选择和希望,对于深静脉血栓的治疗,及患者生命健康有很大进展。深静脉血栓作为可预防致死性并发症,其深入的诊断治疗及管理的研究,一直以来受到国内外临床及科研人员的重视。深静脉血栓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发展,对于改善患者疾病预后及致死性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有效降低血栓后综合征的发生,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患者及国家经济负担等方面有很大帮助,对社会发展将会有很大贡献。因此,我们现将近年来,深静脉血栓诊断,治疗,及管理的发展及变化进行回顾探讨及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