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竞技健美操是在音乐伴奏下,能够表现连续、复杂的、高强度动作的运动项目。竞技健美操集体六人项目是由6名运动员(男女不限)在10×10㎡的场地内,通过不同运动方向、路线、不同的运动轨迹、不同的面来体现不同的运动空间、不同的角度方位。队形的瞬息多变、全体队员以整齐划一、错落有致的巧妙配合,变换出丰富多彩、变化多端的图形,形成了竞技健美操集体项目的编排特点及独特的艺术魅力。国际体操联合会自第七届世界竞技健美操锦标赛才将竞技健美操集体六人项目列为正式比赛项目,《FIG竞技健美操竞赛规则2001~2004》中规定艺术评分标准中创造性最多2分,其中包括混双、三人和集体项目的成套动作创造出动力性的身体队形配合,和托举动作以及在完成各种步伐和难度动作时,必须充分利用地面组合、不同的队形、场地、位置和队形位置空间的精确性【2】。《FIG竞技健美操竞赛规则2005~2008》中规定成套动作内容的艺术编排占2分,其中成套动作内容包括操化动作、难度动作、过渡与连接动作、队形与位置、托举、动力性配合【3】。规则还规定竞技健美操集体六人项目不低于6次队形变换,队形的编排必须为原创,重复的队形只能算一个队形。在国内外关于竞技健美操的研究论文较多,但是关于竞技健美操集体六人项目队形变化方面的资料和书籍相对较少。对队形变化的研究一般只限在队形变化总数量的统计与分析,而且大多数是在技术水平分析或成套编排中,对队形变化进行分析,很少有独立的文章对竞技健美操集体六人项目队形变化进行分析。国外对于竞技健美操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生化指标和力学原理在竞技健美操训练中的应用等方面,对于成套动作的编排比较少,尚未发现专门对队形变化进行研究的资料。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录像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对四届世锦赛从队形数量、队形变化形式、队形变化速度、完成队形变换时队员位置与移动路线变化等几方面对竞技健美操集体六人项目的队形变化进行具体、系统的研究。本研究条件下,获得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四届世界竞技健美操锦标赛的队形变化在总数量上已经基本趋于稳定。成型队形和有效队形占队形总数的比例持续增加,队形编排上越来越注重移动过程中形成的图案变化,更讲究队形的合理性和有效性。2队形变化速度逐渐加快,平均每5.73s出现一个队形变化;有效队形的变化速度也逐渐加快,平均每7.96s出现一个有效队形,但是总体上已经基本趋于稳定。3规则队形所占的比例比不规则队形所占的比例大,尤其是长方形队形、圆形队形、梯形队形呈上升趋势,但不规则队形的运用次数不断增加,在队形的编排上不规则队形的受重视程度不断加大,整套动作队形变化的巧妙利用及空间场地使用的多样性不断加强,成套动作活跃性和观赏性更强。4相对静止队形所占比例比移动性队形所占比例大,移动性队形的使用有减少的趋势,但是为了整套队形的观赏性和多样性,移动性队形的使用基本上保持稳定,占队形总数量的比例保持在25%左右。5在队形的编排上,充分考虑了场地的空间使用,基本上每个方位上所占的时间比例相对均衡。移动路线中除了斜线和原地不动的情况,其他六种移动路线使用的次数基本平衡,差距不是很大,在移动路线的编排上保持多样性和均衡性。6站立队形所占的比例比地面队形所占的比例大,第八届世锦赛至第十届世锦赛站立队形的数量一直增加,地面队形的数量一直减少,说明过渡与连接动作和难度动作使用站立队形的越来越多。7竞技健美操集体六人项目在场地的使用上减少了场地后两个角的使用,增加了场地前两个角的使用,但总体上全套动作使用场地角落的比例增加。8从四届世锦赛的整体趋势看,完成难度动作时的队形变换越来越多,难度越来越高,完成过渡与连接动作时的队形变换越来越多,过渡与连接动作时的队形变化艺术性和观赏性越来越高,难度越来越大。建议1我国竞技健美操集体项目成套动作队形的编排必须以艺术裁判评分的各个因素为依据,以多样性、均衡性和创新性为原则,进行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创编。2提高竞技健美操集体项目成套动作中队形编排难度的均衡性。3适当提高不规则队形、移动性队形、地面队形的使用比例。4在队形的编排上,充分考虑场地的空间使用,使每个方位都得到充分利用,在移动路线的编排上保持多样性和均衡性。5竞技健美操集体六人项目在场地的使用上适度增加前两个角的场地使用。6完成难度动作时的队形变化和完成过渡与连接动作时的队形变化要多增加艺术性和观赏性,适当控制难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