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中东地区一直是世界各国人民瞩目的焦点。中东地区的石油储存量占自由世界石油总储量的百分之七十,而伊朗则独占了其中的五分之一。此外,伊朗位于中东地区的中心,是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陆桥之地,东西方的十字路口,素有“欧亚陆桥”和“东方空中走廊”的美誉,并扼波斯湾要冲,靠近经过苏伊士运河到印度的英帝国“生命线”,也是沙俄染指它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印度洋暖水港的最短通道。因此,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它是大国利益的交汇点,战略地位不言而喻。再加上这一地区战争频仍,自然更容易吸引世界人民的眼球。二战结束前后,短短十几年的时间,美国外交政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由孤立主义到积极干预国际事务的世界主义的巨大转折。在这一过程中,1946年伊朗的撤军危机成为美国外交政策实现蜕变的催化剂之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将有助于我们对这一时期美国外交的转变过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有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美国的外交政策。本文将围绕撤军危机,运用个案分析的方法,横向分析与纵向分析相结合,向读者展示撤军危机前后英国与苏联等相关国家的反应与对策,并着重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微妙变化进行了总结,并尝试对其中原因进行分析。长期以来,美国一直奉行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美国才开始真正涉入世界事务。奉行理想主义的威尔逊政府曾经试图积极参与世界事务,在世界上发挥一定的作用,提出了十四点计划,并倡导建立国联,但却遭到了国会的拒绝,最终未能通过,美国依然没能走出孤立主义的藩篱。二战爆发后,美国国内孤立主义势力强大,一开始也试图明哲保身,竭力奉行中立政策。但最终未能逃出法西斯的视线,成为受攻击的国家,美国的外交政策日益开始发生有利于同盟国的转变,美国最终成为同盟国的一员,同盟国通力合作进行反法西斯战争,并最终取得了战争的伟大胜利。但在战争过程中,东西方就龃龉不断,苏联不断扩展自身势力。原本被战争淹没的意识形态的对立与矛盾在战争胜利后日益凸显出来。在此期间,美国的外交政策日益发生微妙的变化。早在1941年英苏联军进驻伊朗时,就为日后的危机埋下了种子。伊朗先后发生了石油危机、阿塞拜疆危机等一系列危机性事件。美国由一开始的容忍克制,到逐渐干预,而1946年伊朗撤军危机的爆发,几乎把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和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推到了对立的边缘。伴随着危机的爆发,推进和解决,美国的外交政策也不断进行调整,美国的态度开始日益强硬,冷战的阴霾开始逐渐笼罩在地球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