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目前世界最大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大力发展超超临界燃煤火电技术,尽可能提高电厂效率,是当前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最现实有效的途径。高温材料作为发展先进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最重要的基础,是制约机组参数提高的关键因素。12%Cr耐热钢作为超超临界机组的关键材料,广泛用于制作超超临界汽轮机高中压转子及叶片。目前我国对其需求量较大,但主要依赖于进口,因此造成机组制造成本大幅度提高。对此种材料展开相关工艺试验及技术研究,尽快实现其国产化制造,已成为当下迫在眉睫的任务。本文主要从长期热时效、高温过时效及热压塑性变形三方面研究其对12%Cr钢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借助SEM-BSE、EBSD、TEM及XRD等先进分析手段,讨论了析出相、位错、亚晶及晶界等微观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了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650℃长期热时效试验研究结果表明,M23C6型碳化物主要在40°-60°晶界析出,与α-Fe之间符合K-S取向关系(OR)。Laves相主要在40°-60°晶界析出(>750h),它与α-Fe之间符合Burgers取向关系(OR)。随着时效时间延长,在M23C6型碳化物附近区域形成的Laves相将逐渐吞并周围邻近区域的M23C6型碳化物,同时,造成C原子在Laves相与α-Fe相的相界附近偏聚。在短期热时效过程中,室温硬度及屈服强度的降低主要是因为位错密度的降低,而在长期热时效过程中,则主要是因为亚晶尺寸的增加。高温过时效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相比650℃热时效,在700℃下析出相、亚晶及小角度晶界的比例分数及硬度值变化更加显著,而M23C6与α-Fe之间的KS-OR不受影响。650℃不同热压变形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热压变形量增加,亚晶的数量显著增加,亚晶的尺寸逐渐减小;变形量达到50%时,组织已发生动态再结晶。热压变形量达到8%时,组织中出现了<111>纤维织构与<001>纤维织构,而且<111>织构的强度明显高于<001>织构,二者的强度随着热压变形量增加而分别相应增加。随着热压变形量增加,M23C6与α-Fe之间的KS-OR的偏离角度逐渐增加;变形量为6%时,M23C6与α-Fe之间KS-OR开始被破坏;达到20%时,已经完全失去KS-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