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恩格斯认为马克思一生有两个重要的理论发现,其一就是唯物史观。从马克思整个哲学体系来看,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与他的实践观是分不开的。实践观和唯物论作为马克思哲学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存在相对区别是毫无疑问的,但无论是从二者的研究对象、具体任务还是价值、意义上来说它们都是相互依赖,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然而,在马克思哲学也即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下来看,唯物史观是建立在科学实践观之上的,科学实践观是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在这个意义上说,离开了对马克思对实践的科学阐释就无法理解马克思在哪些方面实现了对传统哲学的超越而建立起了真正的唯物史观。 标志着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有两个关键性的文本,即《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对实践的科学认识也是经历过一个演变的历程。从博士论文的写作,经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至《神圣家族》,马克思由于各种原因特别受到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影响都没有达到对实践的科学认识。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将实践理解为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理解为物质的特殊存在方式,理解为社会存在,理解为批判性、革命性、开放性的感性活动,这才标志着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形成。正是立足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马克思初步提出了一些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改变与环境的改变具有一致性,认为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动力,解决了人的本质和社会生活的本质问题,科学的指出了宗教产生的根源及其消灭途径。在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进一步完善了实践的观点,指出物质生产实践是历史研究的出发点,物质生产实践在人类历史性存在的四重原初关系的基础。正是坚持从实践出发去考察社会历史问题,马克思科学地论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及其辩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及其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基本原理。正是坚持从实践出发去考察历史问题,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和普遍交往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根本原因,世界历史最终将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扬弃资本主义社会而达到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和社会的全面解放。 实践观作为唯物史观的逻辑前提,科学实践观的建立是唯物史观具有科学性的基础性条件。总的说来,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与唯物史观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一方面在科学实践观助力唯物史观创建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唯物史观的创建过程也是不断检视和完善科学实践观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