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型GeTe基、n-型方钴矿热电材料阻挡层及其热电器件的研究

来源 :深圳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ly1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热电转换技术作为一种利用热电材料的热电效应来实现热能和电能直接相互转换的技术,受到了工业界和学术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高性能的热电器件需要性能优异的热电材料、与之匹配的阻挡层材料以及优化器件的设计和制备工艺等。热电器件中热电材料与电极之间的界面问题严重影响着热电器件的效率及寿命。适合的阻挡层材料及其制备技术也是获得优良热电器件的关键,本论文制备了性能优异的p型Ge Te基热电材料和n型方钴矿热电材料并对它们的阻挡层材料及制备技术进行了研究,获得了适合的阻挡层材料及制备技术,制备出了具有较好性能的Ge Te/CoSb3热电模块。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对p型(Ge0.87Pb0.13Te)0.97(Bi2Te3)0.03的阻挡层材料研究表明:采用电沉积获得了结合紧密的(Ge0.87Pb0.13Te)0.97(Bi2Te3)0.03/Fe86Ni14双层结构并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SPS)获得(Ge0.87Pb0.13Te)0.97(Bi2Te3)0.03/Fe86Ni14/Ag60Cu40三明治结构,以研究Fe86Ni14作为阻挡层材料,Ag60Cu40作为焊料的可行性,实验发现:样品中这3层材料之间存在较强的元素扩散,阻挡层中的Ni元素扩散到热电材料层,焊料层中Ag穿过阻挡层扩散到热电材料层,热电材料层中的Ge穿过阻挡层扩散到焊料层,由于热膨胀系数(CTE)的不匹配,Fe86Ni14/Ag60Cu40界面上出现了一条宽裂纹,因此,Fe86Ni14不适合作为该热电材料的阻挡层材料;对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获得的(Ge0.87Pb0.13Te)0.97(Bi2Te3)0.03/Cu及(Ge0.87Pb0.13Te)0.97(Bi2Te3)0.03/Al双层结构研究发现:C u与热电材料相互扩散严重,虽然Al与热电材料之间只有一层厚度约为2μm的扩散层,没有明显的元素扩散,但是它们的CTE不匹配,导致其界面处出现了一些微小的裂纹,因此,Cu和Al也不适合作为该热电材料的阻挡层材料。(2)由于p型Ge0.9Sb0.1Te B0.01热电材料具有更好的机械性能,热电性能与(Ge0.87Pb0.13Te)0.97(Bi2Te3)0.03相当,因此,本工作采用SPS烧结两步法制备热电材料/阻挡层双层结构:先制备p型Ge0.9Sb0.1TeB0.01块体热电材料,然后再在热电材料块体上制备Al或Al66Si34合金阻挡层并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得到热电材料Ge0.9Sb0.1TeB0.01为Ge Te基固溶体并伴随有微量的Ge相,最大ZT达到1.9(773 K),Al/Ge0.9Sb0.1TeB0.01界面分明,无明显的元素互扩散,但同样是由于Al与热电材料的CTE不匹配,在Al/Ge0.9Sb0.1TeB0.01界面处形成一条贯穿整个界面的长裂纹,因此,Al不适合作为阻挡层材料;而Al66Si34/Ge0.9Sb0.1TeB0.01界面结合良好,它们热膨胀系数(CTE)匹配,虽然Al66Si34与Ge0.9Sb0.1Te B0.01存在轻微界面反应,形成Al2Te3和富Ge相,但进一步研究发现Ge相和Al66Si34中的Si共同抑制了阻挡层材料与热电材料之间的进一步互扩散与反应,保持较好的热稳定性及较低的界面电阻率,经500℃时效处理16天后,界面反应层的厚度从8.0μm增加到23.0μm并趋于稳定,界面接触电阻率从20.7μΩ·cm2仅增加到26.1μΩ·cm2并趋于稳定,而接头的剪切强度从26.6 MPa增加到41.7 MPa,因此,Al66Si34合金适合作为Ge0.9Sb0.1TeB0.01的阻挡层材料。(3)对于n型Yb0.4Co3.8Fe0.2Sb12的阻挡层材料研究,同样采用SPS烧结两步法制备了Ti83.7Al10.7Si5.6/Yb0.4Co3.8Fe0.2Sb12和Ti74Ni26/Yb0.4Co3.8Fe0.2Sb12热电材料/阻挡层双层结构,研究表明:热电材料层及阻挡层结合良好,界面上没有裂纹。经500℃时效处理16天后,由于Ti83.7Al10.7Si5.6内形成Ti3Al的网状结构有效抑制界面元素扩散,导致Ti83.7Al10.7Si5.6/Yb0.4Co3.8Fe0.2Sb12界面的扩散层厚度仅增加2.4μm,其界面接触电阻率一直在10μΩ·cm2以下,界面剪切强度一直保持在20 MPa以上,因此,Ti83.7Al10.7Si5.6适合作为n型Yb0.4Co3.8Fe0.2Sb12的阻挡层材料。然而,经500℃时效处理16天后,Ti74Ni26/Yb0.4Co3.8Fe0.2Sb12界面上出现了大量孔洞,扩散层的厚度增加了9.1μm,受到界面孔洞的显著影响,接触电阻率增长到了35.7μΩ·cm2,界面剪切强度只有8.6 MPa,Ti74Ni26不适合作为n型Yb0.4Co3.8Fe0.2Sb12的阻挡层材料。(4)在制备性能优异的p-Ge0.9Sb0.1Te B0.01、n-Yb0.4Co3.8Fe0.2Sb12热电材料及它们的阻挡层基础上,采用Ag-Cu-Zn焊料实现p、n型热电臂和覆铜陶瓷基板的焊接,制备了8对Π型p-Ge0.9Sb0.1Te B0.01/n-Yb0.4Co3.8Fe0.2Sb12结热电器件,其中p-Ge0.9Sb0.1Te B0.01和n-Yb0.4Co3.8Fe0.2Sb12的阻挡层材料分别选取Al66Si34和Ti83.7Al10.7Si5.6合金。实验测定在热端450℃、冷端29℃的环境下,热电器件的转换效率和最大输出功率分别为6.87%、2.03 W,器件的功率密度为0.76 W/cm2,降低器件的焊接电阻能进一步提高器件的热电转换效率。
其他文献
小学教育应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通过以劳动校本教材为基础的劳动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促使其了解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在校内劳动教育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及日常的校园劳动来培育学生劳动素养;与此同时学校还可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校内外结合,与社会各界携手,形成资源互补的劳动教育队伍。
随着荧光标记技术的快速发展,荧光显微成像技术由于具有高特异性,非侵入性的优势在生物成像方面应用非常广泛。荧光寿命作为荧光信号的其中一个参量,与荧光分子从激发态回到基态的退激发速率密切相关,能非常灵敏地反映荧光探针分子周围微环境变化或与其他分子相互作用的过程。相比传统的荧光强度成像,以荧光寿命为图像衬度的荧光寿命显微成像(fluorescence lifetime imaging microscop
学位
光学显微成像可提供高对比的图像对众多科学领域都有重大贡献,尤其是对生物医学领域,因其具有非侵入性等优点受到生物学家和医学家的欢迎,而在生物医学诊断与治疗中发挥巨大作用。在过去十年里,随着超分辨显微镜的出现,光学显微镜的最后一个阻碍——衍射极限被克服,且成像分辨率能高达20 nm。根据其“绕过”光学衍射极限的不同技术手段,主要分为3种:1)通过空间光学调制缩小光斑的点扩散函数(Point Sprea
β-SiAlON陶瓷作为先进结构陶瓷材料,具有低密度、高强度、高硬度、耐磨损、高抗氧化性、高抗热震性和高耐化学腐蚀性等优点,广泛用于切削刀具、轴承、往复式发动机零件、耐磨损零件等各个领域,进一步提高β-SiAlON陶瓷的断裂韧性仍然是科学家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采用Al2O3-AlN-Y2O3为烧结助剂及先无压后加压两步法放电等离子烧结(SPS)工艺制备了具有优异力学性能的b-SiAlON陶瓷材料,
窄脉冲,高瞬时功率和高重频的超短脉冲激光已经应用到了生物、医疗、通信等方方面面,超快激光技术也正逐步向超快、超强化趋势发展,并推动着物理、化学、材料、微加工等多个基础学科的应用的发展。以半导体激光二极管为泵浦源的全固态激光器结构紧凑,价格低廉,具有非常重要的实用价值。激光的发展离不开增益晶体,Nd3+掺杂的无序晶体已经被多次证明是一种性能优异的增益介质。本文主要基于两种提拉法生长的无序铝酸盐晶体N
1700 nm波段多光子成像因具有毫米量级穿透深度、亚微米量级空间分辨率、三维成像能力、动力学追踪、功能性成像及无损伤成像等优势而备受关注,广泛应用于脑科学及活体组织深层成像研究。其成像深度受限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激发光能量耗尽,而现有棒状光子晶体光纤光源能量已达上限,因此构建更加高能的激光装置极为必要。空心光纤低损耗、极低非线性特征使其能够支持更高能飞秒孤子脉冲,本文开展空心光纤孤子自频移实验及数值
热电材料是一种利用材料内部载流子直接实现热能与电能相互转换的绿色能源材料。热电器件的转换效率主要受限于材料本身的热电性能参数之间的耦合效应,因此,协调电、声输运及参数解耦对于热电材料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界面在协调热电材料中电、声传输起重要作用,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参数的解耦,但使用传统的方法难以精确控制界面的化学成分和尺寸。原子层沉积技术作为一种原子层级的相界面制备技术受到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本
荧光寿命显微成像(fluorescence lifetime imaging microscopy,FLIM)利用荧光寿命能灵敏反映荧光团相互作用及微环境变化的特点进行成像,且弥补了荧光强度成像一般难以实现定量测量的缺点,被广泛应用于细胞微环境参数测量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等生物医学研究,已逐渐成为现代生物学和生物医学研究中频繁使用的一种分析工具。目前,采用时间相关单光子计数(time correlat
背景和目的:目前,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虽然可通过接受椎体强化术手术缓解疼痛、恢复压缩椎体高度等,但临床上存在术后椎体再骨折风险。再骨折以相邻椎体骨折多见且更早出现,多国发生在首次强化术后1年内。虽然再骨折发生率国内外报道不一,存在一定的差异。经分析,该差异性主要受到椎体强化术式选择,患者自身条件,随访时间等诸多因素影响。但是大多数学者均认为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接受椎体强化术后出现再发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