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城市公共交通作为我国普惠性公益事业的重要载体,承担了广大居民最基本的日常出行需求,是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提升百姓生活品质的重要体现。随着城市公交系统的丰富与完善,覆盖范围的持续扩大,交通运行状态的更加多样,居民的公交出行品质在得到不断提升的同时,出行也面临更多的复杂性与多变性,出行决策中的动态性特征更加普遍和明显。居民的公交出行规律是公交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参考依据,更好的掌握居民公交出行的决策行为特征,无论从理论层面上还是现实层面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交通行为中的动态决策问题得到了广泛的研究,目前的方法主要基于经济学理论,面向出行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对出行者的动态决策行为进行描述。而人作为决策的真正主体,还未得到深入的研究与刻画。本文将视角回归到人的内心世界,聚焦于人微观的心理活动机理。采用心理学领域的决策场理论,通过实验与仿真相结合的方式对城市公交出行者的动态决策问题展开研究,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分析了城市公交系统的特征,选取了常见的地面公交、网约出租车、地面公交+地铁三种方式为代表构建决策备选方案集。为使各属性间更具有可比性,避免属性繁多而脱离决策者实际信息处理能力,选取各交通方式的共有属性:在车时间、拥挤程度、步行距离和出行费用,构建了决策属性指标体系。根据城市公交出行的特点,对动态决策进行了两层含义的界定:一是人在决策过程中时刻变化的心理活动,主要表征决策形成的微观机理;二是出行过程中的阶段性选择动态,主要表征出行过程中的具体决策行为。采用具有时间动态性和微观表征性的决策场理论,构建公交动态出行决策模型:分析了决策场理论的演变过程、基本思想、模型基础框架和关键参数。考虑到决策者个人因素和不同类别交通方式的异质性,采用综合赋权法结合决策者主观的初始属性关注度和客观方案属性注意力权重,改进了属性注意力转移概率的维度表达。改进后的模型通过二维注意力转移矩阵,实现了属性注意力在每一个方案上的独立分布,属性注意力从同步转移改变为异步转移,避免了传统一维注意力转移向量在描述人的思维活动时过于规范化的问题,更好地体现了实际思考过程注意力转移的随机性。同时改进了客观属性注意力权重的计算方法,公式体现了属性值波动对属性关注度的影响,同时还体现了出行者易于将注意力集中在方案优势属性上的思维习惯,使得权重更加具有现实意义。采用实验心理学方法,根据模型框架进行了动态决策实验。构建了两类群体在不同出行目的下的二择一和多择一决策场景,通过实测得到了模型关键参数和方案选择结果。参数实验中,改进了偏好记忆效应的测试环节:采用独立页面,避免了上一选择结果对测试造成的干扰,使得测试更加贴近“记忆”的内涵;将测试步骤设置在决策第二个倒计时区间末端,并增加“立即确认”指导语进行约束,更好地满足了决策场模型的偏好连续性要求。选择实验中,设计出行前和出行中两阶段的决策测试,模拟了公交出行的阶段性动态决策过程。在每个阶段设置两个连续的倒计时决策区段,模拟了人在不同思考时间区段内偏好进化的微观过程,同时捕捉了进化过程中的选择反转现象。根据实验结果,进行了不同群体和场景下的四组二择一出行决策仿真,从属性注意力转移、属性效价分布以及偏好进化特征的角度,对人在思考过程中的微观心理活动状态进行了直观的描绘,进而解释了决策的形成机理。对决策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与基础模型进行对比发现,考虑了个人因素和交通方式异质性的改进模型,更加符合不同类别决策者在不同场景中的决策实际情况。分别对比了两类群体的有效决策时间和偏好强度,发现相较于强记忆效应的群体,弱记忆效应群体的偏好进化速度更慢,决策形成时的偏好强度更低,进而提出了根据有效决策时间内偏好的整体分布,进行偏好强度阈值设置的方法,避免了现有阈值设置与实际决策情况不符的问题。通过仿真和实测结果分析,发现选择反转是思考过程中偏好强度随时间震荡的结果,不同时间区段内的偏好因进化程度不同将产生不同的选择,弱记忆效应比强记忆效应的偏好震荡更加频繁,更容易产生选择反转。仿真结果显示,三择一决策与二择一决策具有类似的偏好进化机理,但是在决策中出现了吸引效应、折中效应和相似效应这三种违背决策公理的现象。微观偏好进化分析发现:交通方式的异质性对这种非理性现象产生的有着关键的作用,新增方案引发了属性初始关注度和交通属性状态波动,导致了属性注意力分布的改变,偏好产生了新的进化特征。围绕成都地铁3号线三期工程通行前后沿线公交出行者的决策行为进行了实例研究,采用决策场模型从跨区出行决策、区内出行决策以及交通状态波动下的两阶段动态决策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到了沿线居民在现实公交出行中的决策行为特征,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调整措施,为地铁与公交的协调与融合提供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