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85年福柯尼尔(Fauconnier)在著作中系统地提出心理空间理论以来,它已经发展成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组成之一。心理空间是存在于思想和行为中一系列的概念包。心理空间理论是认知科学跨学科的研究。本文以一个全新的认知文体学视角,对《推销员之死》剧本中主要人物的心理空间进行分析。本文作者还试图发现心理空间是如何影响读者的意义建构,探索读者如何更好地把握剧中主人公们的鲜明性格和根深蒂固的思想。心理空间理论发展迅速,已经成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被广泛用于分析短诗、小说等的意义构建,但在戏剧文本分析的应用很少。尽管阿瑟.米勒(1949)的《推销员之死》这部经典之作已经在多方面被研究,但是在心理空间视角下的认知文体学分析还是很少。本文作者应用心理空间视角开展此研究,就是试图做次尝试。福柯尼尔在1997年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是源于心理空间理论,因此,作者选用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来解读此剧本。首先在理论框架部分介绍认知文体学、空间构造词和心理空间种类等相关理论,主要分析读者阅读戏剧文本时,对于威利(Willy)、琳达(Linda)和他们的两个儿子的心理空间网络建构,以期揭示出更易于读者理解的悲剧主题。读者可以理解到威利根深蒂固的想法,他生活在自己虚幻的世界,在那里销售是最好的工作,他的长子比夫(Biff)是个成功人士。而事实上,威利这个销售员并没有收入,比夫很迷茫,成为无业游民。琳达无条件地爱威利,并要求两个儿子对待威利好些。比夫意识到了现实生活的残酷性,但次子哈皮(Happy)却仍旧生活在幻想之中。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心理空间视角下对此剧开展认知文体分析是一个有益的尝试,方便读者理解人物的性格和主题思想。此外,心理空间理论应用在戏剧文本分析方面,是语篇分析的新突破;而且,通过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的解释,剧中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跃然纸上,是一个全新的分析视角。总之,通过本文的分析论证,进一步证实了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在戏剧文本研究方面能够开辟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