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药物流产是指口服药物达到终止早孕的方法,由于此程序简单,创伤性小,实用性较强等优点使得越来越多的妇女选择这种方法终止早期妊娠。近年来,在我国选择药物流产的未经产妇女、未婚妇女和女性青少年的比例相对较高,其中多次药物流产的在人工流产中也占有一定比例,使得药物流产(尤其是多次药物流产)后再次妊娠结局成为目前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因此我们建立了药物重复流产小鼠模型,对经历两次药物流产后小鼠再次妊娠结局和其早孕时期相关分子机制进行了一些探索。目的:研究重复药物流产小鼠后续妊娠过程中的妊娠率、仔鼠存活率和体重的影响及早期妊娠过程中相关分子机制。方法:利用BALB/c小鼠腹腔注射2mg/kg RU486建立重复药物流产小鼠模型,记录后续生产仔鼠出生时间和体重,并采用免疫组化和实时定量PCR检测了早孕期间相关分子表达变化。结果:在连续观察的18个交配周期中,实验组和对照组累积妊娠率(受孕率)基本一致,药物流产对总体生育力无影响。但在前10个周期内,实验组生育力与对照组相比表现出延迟/降低(p<0.05)。随着胎次的增加实验组胎产仔数明显下降(p<0.05)。在对照组1-3胎次中哺乳成活率具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而在实验组1-3胎次中具有明显降低的趋势(直线回归,F=1680.33,p<0.05)。随着胎次的增加,在哺乳过程中,实验组雄性小鼠死亡所占比例明显增高(51.9%-86.2%)。两组幼鼠体质量比较,雌性仔鼠在对照组与实验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雄性仔鼠体质量低于对照组,尤其是第2胎和第3胎明显降低(t’=1.6851和t,=1.9231,均p<0.05)。妊娠早期相关基因表达检测的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妊娠D7.5, SGK1、GR在实验组的表达均低于对照组,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P53在实验组的表达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两次药物流产小鼠的后续妊娠过程中,生育力延迟/降低,随着胎次的增加产仔率和哺乳成活率明显下降,并且雄性仔鼠的死亡率明显升高。在妊娠D7.5, SGK1、GR表达低于对照组,与早期流产的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