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大问题,而在现阶段的“三农”问题中,公共物品供需失衡问题尤为突出。这一问题的症结在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自上而下政府主导型的供给模式,在这种供给模式下,农民不能有效地表达自己的需求意愿,从而使得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难以与农民的实际需求相契合。因此,构建农民公共物品需求表达机制就成为实现农村公共物品供需均衡的关键所在,这也正是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对公共物品需求表达的一般理论进行分析。首先明晰农村公共物品、农民公共物品需求表达、农民公共物品需求表达机制等相关概念以及公共物品需求表达的构成要素,然后详述了公共选择理论与公共物品供给、政治系统论与需求表达的相互关系。第二部分,深入探讨我国农村公共物品需求的形成机制。首先对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需失衡现状进行分析,指出总量失衡、结构失衡、地域失衡问题的严重性迫切需要农民的需求表达,而目前存在的制度化表达无门、无力、无效等问题却严重阻碍着农民的需求表达。无奈之下,农民可能选择非制度化的表达方式,但是,非制度化表达行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仅影响表达效果,而且威胁到社会稳定,由此,构建农民公共物品需求表达机制势在必行。第三部分,农民需求表达的结构机制构建。根据伊斯顿的政治系统理论,人们的愿望并不是都能转换为要求输入政治系统,这个过程受到诸多结构因素的调节,这些结构因素对愿望的转换起着抑制或推动的作用,结构位点越多,能够输入系统的要求就越多。由此可见,要想增强农民公共物品需求表达的有效性,足够数量的结构安排和切实有效的结构运作十分关键,因此,在这一部分提出了农民需求表达的结构机制构建,具体措施就是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发展乡村地方自治、开拓制度化需求表达渠道以及规范非制度化需求表达。第四部分,农民需求表达的文化机制构建。根据伊斯顿的政治系统理论,除了结构因素,愿望的转换同时受到文化规范的影响。政治权利意识、主体意识、思想观念等均属于文化规范的范畴,文化规范引导着社会成员的行为选择,调节着愿望的转换和要求向政治系统的输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农民需求表达的文化机制构建比结构机制构建更具本质性。因此,在这一部分提出了农民需求表达的文化机制构建,并主要从培养农民获得公共物品的权利意识、激发农民公共物品自发供给的自觉性这两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本文以公共选择理论和政治系统理论为理论工具,并将政治系统理论作为农民公共物品需求表达机制问题研究的分析框架,提出了农民需求表达的结构机制和文化机制构建设想,因此,本文的重心在第三和第四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