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银行业在全球跨国活动中所占份额越来越多,金融市场也趋于全球化。对于中国商业银行业来说“走出去”是融入全球化的必然之路。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商业银行海外投资主要是跟随本国企业到海外进行投资,也就是所谓的“跟随效应”;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商业银行的实力不断增强,并进一步拓展了海外投资业务,实现其全球布局的战略目标。然而实施“走出去”战略过程中也会面临诸多的问题,银行投资布局将是决定中国商业银行海外投资成败的关键,对于战略决策者来说,首先应该弄清楚哪些因素会对中国商业银行海外布局造成影响。因此,对影响中国商业银行海外投资布局的主要因素进行探讨显得十分重要,以期为中国商业银行海外投资的决策者们提供决策参考依据。笔者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发现大多数学者都集中在研究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问题上,然而少有学者去研究中国商业银行海外投资问题。资料显示,截止到2012年年末,中国商业银行海外投资一级金融机构(包括分行、子行、代表处)总数是156家,然而根据国内四大商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以下简称“中农工建”)年报统计整理得出,中农工建四大商业银行行在全球41个国家(或地区)共设立了112家一级金融机构,占中国商业银行海外投资一级金融机构总数的四分之三。可以看出中农工建四大商业银行所占中国商业银行海外投资的市场份额的比重非常大,可以说这四家银行基本代表了全体中国商业银行海外投资的现状,所以本文以中农工建四大商业银行为代表研究中国商业银行海外投资布局的影响因素具有较强代表性。本文首先分别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内容及框架,同时指出了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选题是一个研究比较少的方向。第二,本文运用最新的面板数据,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具有更强的说服力。第三,笔者收集了截止到2012年底中国四大商业银行在全球范围内投资布局的数据,为后面学者的研究提供借鉴意义。本文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个别年份数据缺失。第二,总样本量不够多。第三,截面不够细化。这些都对论文的准确性有所影响,希望以后的学者能做更加深入的研究。本文的第二部分探讨了主要用到的理论,分别是阿尔伯(1976)的贸易引导效益理论和邓宁(1977)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简称OLI理论),并在此理论基础上回顾了以往学者对商业银行海外投资布局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经过总结,笔者将以往学者研究商业银行海外投资布局的影响因素大致分为了三类:分别是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和其它因素。然后单独综述了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影响因素,最后是笔者对以往学者研究结论的一个简要评述。本文的第三部分是对中国商业银行海外投资历程及现状的回顾。只有详细了解了中国商业银行海外投资历程和现状之后才能更全面地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了更直观地看清历史,笔者把中国商业银行海外投资历程分成三个阶段进行讨论:改革开放之前为起步阶段;改革开放到中国加入WTO为探索阶段;入世至今为发展阶段。在总结历史的基础上,笔者重点以中农工建四大商业银行为例分析了中国商业银行海外投资布局的总体现状,为后文分析影响因素打下基础。本文的实证部分是本文的核心内容。首先根据已有的文献提出假设建立模型,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笔者用2001—2011年的中国四大商业银行在选定的15个东道国(或地区)的一级营业性机构(包括分行、子行和代表处)的数目作为被解释变量,以东道国(或地区)的人均GDP、双边贸易总额、外贸依存度和中国对东道国(或地区)的FDI为作解释变量,在进行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之后,通过变系数模型回归、变截距模型回归、混合模型回归对面板数据进行估计分析,并得出F统计量的值,分析得出最适合本文的模型是变系数回归模型,最后利用变系数模型回归得出结论。结果显示,东道国(或地区)的人均GDP、双边贸易总额、外贸依存度和中国对东道国(或地区)的FDI都与中国商业银行海外投资布局呈正相关关系。同时,通过分析也发现:中国商业银行海外投资的第一大重点市场是香港、日本、韩国和英国;第二大重点市场是新加坡、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德国、俄罗斯、巴西、南非,最后一类中资银行投资的重点市场是哈萨克斯坦、卢森堡、美国和加拿大。在本文的最后是笔者提出的政策建议。希望政府,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能在战略规划和政策执行上多下功夫,以提高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综合竞争力,推动中国商业银行“走出去”战略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