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神经源性尿失禁是脑卒中后严重并发症之一,不仅影响患者存活率及预后,而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本研究旨在探讨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神经源性尿失禁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以便更好的指导临床护理工作,减轻患者躯体及精神痛苦,改善其整体生活质量。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10月于我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脑卒中首次发病后神经源性尿失禁患者78例(符合第七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的脑卒中诊断标准,诊断为脑梗死或脑出血,均经颅脑CT或MRI检查确诊),年龄35至65岁,性别不限,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在性别、年龄、病因上无显著统计学差异。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及常规护理,常规的临床治疗主要措施包括:(1)神经营养药物治疗(2)中频脉冲治疗:选用北京奔奥新技术有限公司出产的BA2008-Ⅱ型电脑中频治疗仪,将两电极片对置,分别置于患者下腹部耻骨联合上和骶尾部,采用15号处方,脉冲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宜,每日一次,每次20分钟;常规护理包括(1)保持床单位整洁,(2)保持会阴部皮肤清洁干爽,会阴护理每日一次,(3)尿失禁的康复指导。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干预(膀胱功能训练)具体为(1)训练于排尿后20-30分钟开始,给予患者饮水200-300毫升,指导其做腹式呼吸,缓慢且有力的收缩及放松腹部、尿道、会阴部肌肉2-3分钟,每次收缩3-5S,放松5S。初次练习每日2次,后逐渐增加至每日4次。(2)研究者将手掌心放在患者膀胱区按顺时针方向轻轻按摩3-4分钟,按摩力度为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3)完成上述训练后,让患者听流水声,利用条件反射诱导其排尿,即使无排尿意愿,也要想象需要排尿同时做排尿动作。患者开始排尿后指导其有意识的放慢排尿速度或中断尿流2-3次。两组均于实施康复护理干预前评测一次,实施干预后2周,3周再次评测,主要评测指标为日间排尿频次及单次最大排尿量,记录数据,最后分别进行组内比较和两组间比较。结果:1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在年龄、性别、疾病等方面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康复护理干预前两组日间排尿频次与最大排尿量无统计学差异,研究组最大排尿量为(176.31±21.789)ml,对照组为(173.05±19.527)ml,日间排尿频次研究组为(9.26±1.534)次,对照组为(9.56±1.635)次,二者相比,P>0.05,两组间数据均衡,具有可比性。2研究组康复护理干预两周时日间排尿频次为(7.13±1.472)次,康复护理干预前日间排尿频次为(9.26±1.534)次,经比较,P<0.01,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康复护理干预三周时日间排尿频次为(6.03±1.135)次,康复护理干预前日间排尿频次为(9.26±1.534)次,经比较,P<0.01,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3研究组康复护理干预两周时单次最大排尿量为(219.36±39.643)ml,康复护理干预前为(176.31±21.789)ml,经比较,P<0.05,两组数据具有统计学差异。康复护理干预三周时单次最大排尿量为(267.51±42.922)ml,康复护理干预前单次最大排尿量为(176.31±21.789)ml,经比较,P<0.01,有统计学差异。4对照组常规护理两周时日间排尿频次为(7.95±1.685)次,护理干预前日间排尿频次为(9.56±1.635)次,经比较,P<0.01,有统计学差异。常规护理三周时日间排尿频次为(6.85±1.368)次,护理干预前排尿频次为(9.56±1.635)次,经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对照组常规护理两周时单次最大排尿量为(202.95±31.863)ml,护理干预前为(173.05±19.527)ml,经比较,P<0.05,两组数据具有统计学差异。常规护理三周时单次最大排尿量为(227.31±38.951)ml,护理干预前单次最大排尿量为(173.05±19.527)ml,经比较,P<0.01,有统计学差异。6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在康复护理干预后两周及三周时的日间排尿频次与单次最大排尿量的观测指标比较,P<0.05,均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7研究组年龄与康复护理干预效果的相关系数为-0.305,为高度负相关,说明年龄越小,干预效果越好。年龄与康复护理干预效果的分析显示P=0.059>0.05,通过检验。性别和病因与康复护理干预效果的分析显示女性的干预效果好于男性,但男性效果更稳定;脑梗死患者略好于脑出血患者,但脑出血患者更稳定。结论:1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干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均能改善脑卒中后神经源性尿失禁患者的排尿功能,患者日间排尿频次降低,单次最大排尿量增加,提示患者膀胱储尿功能有所恢复。2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神经源性尿失禁患者膀胱功能改善效果优于常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