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谷穴区去运动传出后运动皮层功能重组及针刺作用的研究

来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alongalong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有研究表明,“面口合谷收”存在单向联系,即刺激合谷穴区可以诱发口面部的肌电反应,但反过来刺激口面部不能诱发合谷穴区的肌电反应。本研究采用经颅磁刺激(TMS)的方法,观察健康志愿者、截指和臂丛神经损伤患者运动皮层手面区的分布特点及针刺的影响,探讨合谷穴区去运动传出后大脑运动皮层功能重组的规律,阐释“面口合谷收”单向联系的生物学机制。方法:试验共分为三个部分:(一)生理状态下针刺单侧合谷对运动皮层手区与面区的作用研究:本部分研究共纳入健康志愿者20例,均符合纳入标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整个试验过程分为针刺前和针刺后两个阶段,并且是在同一屏蔽室由同一研究者负责操作。所有受试者均要在针刺前和针刺后进行TMS检查。针刺前,受试者取坐位,经TMS刺激运动皮层手区与面区,分别记录双侧第一骨间背侧肌(FDI)和眼轮匝肌(00)的运动诱发电位(MEPs)的运动阈值、潜伏期、振幅以及有效刺激面积,并绘制二维图像,确定运动皮层手区与面区的分布位置;确定手区与面区的有效刺激面积后,取受试者右侧合谷穴予以电针针刺,采用1寸毫针针刺合谷穴,得气后,于针刺部位旁开1cm内另刺1针用以连接电针电极。电针仪采用韩氏电针仪,电针参数设置为连续波,恒流lmA,频率2Hz,持续电针30min,取针后按照上述TMS操作执行,确定针刺合谷穴后手区与面区的有效刺激面积,并绘制二维图像。数据采集完毕,对比分析针刺合谷穴前后受试者肌肉诱发电位的相关参数及运动皮层手区与面区位域图的变化情况。(二)合谷穴区去运动传出后(截指)运动皮层功能重组及针刺作用的研究:本部分研究共纳入健康志愿者5例,左手截指患者5例,均符合纳入标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健康受试者数据采集,5例健康志愿者采集双侧第一骨间背侧肌和眼轮匝肌运动诱发电位的相关参数。受试者取坐位,经TMS刺激双侧手区和面区,分别记录双侧第一骨间背侧肌和眼轮匝肌的运动诱发电位(MEPs)的运动阈值、潜伏期、振幅以及有效刺激面积,并绘制二维图像,确定双侧手区和面区的皮层分布位置。截指患者数据采集,分为针刺前和针刺后两部分。针刺前,患者取坐位,经TMS刺激运动皮层手区和面区,记录双侧第一骨间背侧肌和眼轮匝肌运动诱发电位(MEPs)的运动阈值、潜伏期、振幅以及有效刺激面积,并绘制二维图像,确定运动皮层手区和面区的分布位置;确定手区和面区的有效刺激面积后,取患者右侧合谷穴予以电针针刺,采用1寸毫针针刺合谷穴,得气后,于针刺部位旁开lcm内另刺1针用以连接电针电极。电针仪采用韩氏电针仪,电针参数设置为连续波,恒流1mA,频率2Hz,持续电针30min,取针后按照上述TMS操作执行,记录运动诱发电位相关参数,确定针刺合谷穴后手区和面区的有效刺激面积,并绘制二维图像。数据采集完毕,处理和分析数据。(三)外周神经损伤后运动皮层功能重组及针刺作用的研究:本部分研究共纳入健康志愿者5例,右侧臂丛神经损伤患者5例,均符合纳入标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健康受试者数据采集,5例健康志愿者采集双侧第一骨间背侧肌、眼轮匝肌、肱二头肌和三角肌运动诱发电位的相关参数。受试者取坐位,经TMS刺激双侧手区、面区、肩区和肘区,分别记录双侧第一骨间背侧肌、眼轮匝肌、三角肌和肱二头肌的运动诱发电位(MEPs)的运动阈值、潜伏期、振幅以及有效刺激面积,并绘制二维图像,确定双侧手区、面区、肩区和肘区的皮层分布位置。臂丛神经损伤患者的数据采集,分为针刺治疗前和针刺治疗后两个阶段,并且针刺治疗和TMS检查由同一研究者负责操作。所有受试者均要在针刺治疗前和针刺治疗后进行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评分)和TMS检查。针刺治疗前,受试者取坐位,经TMS刺激运动皮层手区与面区,分别记录左侧第一骨间背侧肌和双侧眼轮匝肌的运动诱发电位(MEPs)的运动阈值、潜伏期、振幅以及有效刺激面积,并绘制二维图像,确定右半球运动皮层手区与双侧半球面区的分布位置;同时,经TMS刺激双侧肩区和肘区,分别记录双侧三角肌和肱二头肌的运动诱发电位(MEPs)的运动阈值、潜伏期、振幅以及有效刺激面积,并绘制二维图像,确定双侧肩区和肘区的分布位置。按照“十二五”针灸学规划教材痿证相关取穴,对患者进行1个月的针刺治疗,经针刺治疗后,对患者进行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并按照上述方法采集针刺治疗后的相关数据。数据采集完毕,处理和分析数据。结果:(一)生理状态下针刺单侧合谷对运动皮层手区与面区的作用研究1、针刺后对侧运动皮层面区潜伏期缩短、振幅升高、阈值降低、有效刺激面积增大(P<0.05);同侧运动皮层面区潜伏期无变化,振幅升高、阈值降低、有效刺激面积增大(P<0.05)。2、针刺后对侧运动皮层手区潜伏期、阈值无变化;振幅升高,有效刺激面积增大(P<0.05);同侧运动皮层手区潜伏期延长、振幅降低、阈值升高、有效刺激面积减小(P<0.05)。3、针刺合谷可使面区与手区的皮层兴奋性提高,其中双侧面区总振幅、有效刺激面积针刺前后相比无变化;在双侧手区比较中,针刺后对侧手区总振幅明显高于右半球(P<0.05),同时针刺后对侧总振幅大于针刺前(P<0.05),而同侧总振幅小于针刺前(P<0.05)。4、针刺后,双侧运动皮层面区与手区的重心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偏移,其中面区重心向手区偏移,最大位移距离对侧可达3.3mm,同侧可达4.5mm;手区重心不发生明显偏移或者向手区分布方向偏移,垂直位移距离对侧可达5.3mm,同侧可达9.1mm。(二)合谷穴区去运动传出后(截指)运动皮层功能重组及针刺作用的研究1、合谷穴区去运动传出后,患者左半球手区面积与右半球手区面积的比值小于健康志愿者的比值的最小值;面区有效刺激面积的比值与健康者志愿者的比值无明显差异。2、针刺后,截指患者双侧手区MEPs阈值、潜伏期、有效刺激面积无变化,振幅均降低(P<0.05);双侧面区潜伏期缩短、振幅升高、阈值降低、有效刺激面积增大(P<0.05),手区与面区交叉重叠区域增大。针刺后截指患者双侧手区的重心发生偏移,且向远离面区发生位移。(三)外周神经损伤后运动皮层功能重组及针刺作用的研究1、臂丛神经损伤后,患者左半球肩区、肘区的面积与右半球肩区、肘区面积的比值大于健康志愿者的比值的最大值;面区有效刺激面积的比值较健康者的没有明显差异。2、对臂丛神经损伤患者进行为期一个月的针刺治疗,治疗后患者自觉上肢运动功能未有明显改善,行上肢运动功能评分,针刺治疗后无明显变化。3、针刺后,臂丛神经损伤患者肘区MEPs潜伏期无变化,双侧皮层振幅均降低(P<0.05),有效刺激面积无变化;肩区MEPs潜伏期无变化,双侧皮层振幅均降低(P<0.05),有效刺激面积无变化。臂丛神经损伤患者对侧面区MEPs潜伏期缩短、振幅升高、阈值降低、有效刺激面积增大(P<0.05);同侧手区MEPs潜伏期无变化,振幅降低、阈值升高、有效刺激面积减小(P<0.05)。针刺后臂丛神经损伤患者双侧肘区和肩区的重心均发生不同程度的位移,表现为远离手区分布区域。结论:1、合谷穴区去运动传出后,大脑运动皮层出现功能重组:在截指患者运动皮层内表现为受损部位的皮层代表区邻近皮层的扩大入侵;在臂丛神经损伤患者运动皮层内表现为肩区和肘区的扩大并向邻近受损部位的皮层代表区的扩大入侵,均没有出现邻近面区向受损部位皮层代表区的扩大入侵,提示运动皮层的功能重组表现为单向性。运动皮层的手区与面区之间单向功能重组可能是“面口合谷收”单向联系的生物学机制。2、生理状态下,针刺单侧合谷可以兴奋双侧面区和对侧手区,抑制同侧手区,对运动皮层手区与面区均产生影响;病理状态下,针刺可以抑制入侵皮层的兴奋性,加强受损皮层代表区与邻近皮层的功能联系,这种调节作用的实现可能为临床选用合谷穴治疗口面部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卷烟工艺规范》是卷烟加工企业的技术性文件,在不同时期制定的《卷烟工艺规范》代表着当时的技术水平和社会经济水平,通过对不同时期的《卷烟工艺规范》对比,可以看出《卷烟工
目的通过病历质量检查,查找医疗过程中医疗核心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对策。方法从出院病历中随机抽取满足病危病重、住院超过30日以上、死亡等条件的病历进行分析评
苹果梨梨糕的研制是以苹果梨为主要原料,配以百合、冰糖、蜂蜜等,通过粉碎、研磨、再添加适量胶凝剂,经真空浓缩研制成具有立体感的、可塑性的新型“糕点”制品。
目的:梳理吴焕林教授对国医大师邓铁涛五脏相关学说治疗冠心病的继承和发展;运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吴焕林教授在五脏相关理论指导下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用药规律;将临床用药规律
研究交联剂BIPB用量对变压器用氢化丁腈橡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交联剂BIPB用量增大,胶料的硫化速度和交联密度增大,硫化胶的硬度和100%定伸应力增大,拉伸强度和撕裂强
我国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行业也日益的忙碌起来,各大小车辆所运输的货物也越来越多,超载现象时有发生,这也就致使我国路面破损比较严重。但在沥青路面上,这似乎并不是主要
目的:研究早期慢性肾脏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大鼠心脏病变及其与贫血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减少肾脏切除量和缩短喂养时间方法建立早期CKD大鼠动物模型,分析其心脏病变
目的 探讨肝癌假包膜的MRI影像学表现,并与临床病理进行对照。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癌假包膜患者的MRI表现及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10例患者均有乙型肝炎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