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日本少子老龄化的加剧,日本的外国人劳动者引入政策也愈加放宽,作为在日外国人中占比最大的群体,日益活跃在日本社会各个领域的在日中国人以及由在日中国人引发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最早由商人、手工业劳动者及劳工构成的在日中国人群体,在经历日本侵华战争、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等历史变迁之后,变为了现在由留学生、各领域的就业者、技能实习生、研修生、永住者及日本人配偶等构成的多样化群体。除了职业身份构成以外,当下的在日中国人在年龄、学历、自我认同以及人际关系的构建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中,有关在日中国人的人际关系网络的研究成为了移民社会学及文化人类学的研究热点。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基于社会学的人际关系网络理论和社会援助理论,从与在日老华人华侨(Chinese old comers)的比较角度出发,探明现在活跃在日本社会的新在日中国人群体(Chinese new comers)的人际关系网络构建的实际状态与影响其人际关系构建的因素。新在日中国人这一群体与以往的在日老华人华侨相比,在年龄、学历、职业构成以及自我认同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出现了年轻化、高学历化、精英化以及自我认同多元化的趋势,并且受以上变化的影响,新在日中国人的人际关系网络也由原来的封闭与单一逐渐呈现开放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但通过整理以往有关在日中国人群体人际关系的研究,可以发现其中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不足:一、“在日中国人”、“在日华人华侨”等概念模糊,不同的研究概念不一,划分标准不尽相同,易造成混淆;二、研究角度集中于宏观视角的社会网络的研究较多,侧重微观视角的个人关系网络的研究较少;三、利用社会网络关系理论的实证性研究较少;第四、实证研究中的具体研究方法缺乏客观性。本论文由六章构成,首先首章交代本研究的研究背景、问题意识、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第二章在梳理在日中国人历史变迁及相关先行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先行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定义本文的研究对象“新在日中国人”的概念。第三章阐述本研究所利用的社会网络理论与社会援助理论并探讨具体的研究方法。第四、五章为实证研究部分,通过SNS等社交软件及手机电话的通信记录为媒介,以31名新在日中国人为对象,考察了其人际关系网络构成的数据(规模与异质率),并分别以身份、性别、学历、在日年数、居住状况为变量考察了人际关系网络的特点。此外,还通过访谈调查考察了被调查者人际关系网络的具体构成情况,以及构建人际关系中自身的交友意识与满足度。第六章则基于以上访谈,分析了影响在日中国人构建人际关系的主观性因素和客观性因素。在第七章中,本论文通过以上调查主要得到了以下结论:第一,新在日中国人构建人际关系的过程中,以“血缘、地缘、业缘”为中心的关系构建纽带依旧存在,但已不是主要纽带;第二、具有不同的属性(如身份、学历、在日年长等),人际关系网络的特征也会有所不同,而且人际关系网络的成员选择会受到所处环境、语言能力及交友意识等因素的影响;第三、当下的新在日中国人在持有对祖国归属意识的前提下,选择并构建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