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救助中的“二次伤害”问题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c84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第一块基石,社会救助对扶危救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社会救助制度日益完善,政府和社会各界为社会救助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在实现社会公正方面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在“全民慈善”时期,政府以及社会慈善力量对社会救助的态度越来越积极,极大促进了社会救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在日益关注社会救助的同时,也对社会救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救助的初衷是好的,救助行为值得肯定和赞赏,但前提是要注意救助的方式方法。现代社会救助方式多样,这对完善社会救助具有重要作用,而救助方式的不合理会伤害受救助者的权利和尊严,“好心办成坏事”,这就是社会救助中的“二次伤害”问题。当前我国救助中存在着利用救助作秀、设置救助附加条件、侵害受救助者隐私等问题,这与社会救助的施恩观念、社会救助的自利动机、社会救助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以及社会救助方式失当是分不开的。作为一种公共责任,社会救助具有双向互惠的性质。我国传统思想中的“忠恕之道”以及“物物而不物于物”的主张强调在救助中将心比心,避免救助的过度功利化;而康德“人是目的”以及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的论断则更加突出受救助者的权利和主体地位。现代社会救助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让受救助者安于现状的最低保障,而是让这些受救助者获得摆脱困境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动力。不仅要维持其基本的生活条件,还要兼顾其对权利、自由以及人格尊严的渴求,促进人全面自由地发展。善举不能伤害任何人,社会救助在具体的运作中要确保“好心”不会蜕变为支配和屈从。减少社会救助中的“二次伤害”、维护受救助者的权利和尊严需要政府和社会慈善组织加强合作,改变社会救助的观念,完善社会救助的法律与制度,倡导文明的社会救助方式以保障受救助者的权利与尊严。在社会救助中维护受救助者的权利和尊严已经成为社会救助的重要理念,理应将其贯穿到社会救助法律法规的制定以及救助实践中。政府和社会必须通过社会救助使受救助者在满足基本物质生活的同时获得人格的平等尊重,感受到人文关怀以及对社会的融入感和归属感,这对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国医大师张学文认为瘀血证病因复杂,主要有虚、寒、热、燥、情志内伤、膏浊痰湿、外伤、出血等。瘀血可分为凝血、死血、蓄血、恶血4态。瘀血形成后常出现气血亏虚、气机郁滞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交通事故的发生死亡人数也越来越多,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关于经济发展与交通事故的发展规律,一般用斯密德法则进行解释,即经济发展与交通事故死亡人数
目的探索品管圈活动在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跌倒预防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我科2012年7月-2013年6月跌倒危险因素评分高危患者以及所发生的意外跌倒、坠床事件,运用品管圈管理方法,
目的为我国治疗罕见病的医疗器械的发展提供建议。方法采用文献调研法,结合政策制定及修订背景和动因,分析了美国人道主义器械豁免(HDE)审批途径的主要内容及实施成效,并提出
目的探讨中药活血化瘀法治疗脑卒中危险因子的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2月-2012年2月在本社区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28例,采取血塞通注射液联用丹参冻干粉针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治
目的临床观察益气醒神方结合针刺治疗脑梗死意识障碍的疗效。方法将10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方药组和针刺组,各组在进行基础治疗的同时,治疗组给予益气醒神方加针刺治疗,方
孙中山创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并把革命步骤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阶段,以训政作为过渡,承上启下,可说是革命程序的重点和轴心所系。蒋介石向来以继承孙中山的衣钵自命,
家训是古代长辈训诫子孙的教育文献,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众多的家训文献有其共同的属性和内在规律。它在教育目的,教育方式,教育实施等教育过程上都具有独自特色
理查德·罗蒂在《哲学和自然之镜》一书中集中提出了一种综合性的和批判性的哲学立场,他通过研究大量的先前哲学家们的著作和文献、再辅以丰富的材料评述了不少欧美的大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