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辉与艰难——论莫里森小说中的母女关系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o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文学史上迄今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从1970年发表处女作《最蓝的眼睛》到2003年出版《爱》,她共发表了8部长篇小说。莫里森小说中的人物大多数是女性,其中半数以上是母亲,或者既是母亲又是女儿,母女关系是莫里森小说以一贯之的主题之一。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本论文从妇女主义理论视角出发对莫里森的三部作品即1973年的《秀拉》,1977年的《所罗门之歌》和1987年的《爱娃》中的母女关系进行了探讨。莫里森的小说所观察和描绘的世界似乎只是一个黑人妇女的世界,却是种族、性别、阶级等政治性的问题无所不包。 本论文分五章。第一章引言简要介绍了莫里森的创作生涯、历史上的黑人女性形象、女性主义、妇女主义和莫里森的妇女主义思想。第二章分析了《秀拉》中受经济压迫而疏远的母女关系。第三章分析了《所罗门之歌》中受父权和白人主流文化双重压迫而失落的母女关系。第四章分析了《爱娃》中奴隶制压迫下扭曲的母女关系。最后一章总结指出黑人母女关系的失落和扭曲意味着黑人文化的断层。黑人母女只有通过妇女主义提倡的姐妹之爱、兄妹之爱融入代表黑人文化传统的社区,才能弥合母女关系中的创伤,确立自我身份,延续黑人文化。莫里森这三部小说的发展正体现了她对黑人母女寄予的深情和厚望。
其他文献
曾经荣获美国普利策文学奖的美国现实主义女作家伊迪丝·华顿在她的作品《纯真年代》中,以女性特有的敏锐的洞察力和细腻的笔触表现和探索着美国年轻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的成长
随着世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人们对于翻译这项古老的活动有了更深的认识。从众多翻译研究的成果中我们得知,作为沟通作者和读者的中介者,译者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国内有了建立翻译学的呼声,虽然有过一些争论,到现在应该说已经形成了共识,翻译学的学科地位正越来越得到普遍的认可。但是在这一过程中,针对要建立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