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弋舟从2000年登上文坛至今已有20年,他已被公认为70后作家群中个性辨识度颇高,文学成绩较为优异的代表性作家。弋舟早期的作品以模仿先锋文学为主,更加注重语言形式上的新奇,但随着写作阅历的增加,他逐渐将先锋精神深深地放置在现实主义的写作路向中,力求作品形式与思想并重。在如今枝繁叶茂的当代文坛上,70后作家已成为茁壮成长的一枝,弋舟在其中硕果累累,小说作品也获得了国内的众多奖项,他凭借自己独特的文学气质成为70后作家中具有独特魅力的“那一个”。本文将以弋舟的小说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作者个人经历等因素,运用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叙事学等为理论依托,对弋舟小说的创作主题、人物形象、叙事艺术等进行系统而全面的梳理研究。同时将其放在文学史的视野内,在与其他70后作家的比照中深入挖掘其作品独特的思想内蕴和美学品格,寻找他作品未被世人发掘的力量。在关注他优点的同时也注意并提出其“小众化”创作的劣势和缺憾,以期对作家进行督促。文章对于前人研究中的一些争议之处也将进行讨论,进而将对弋舟及其小说作品的研究向前更加推进一步。本文还对当今社会中作家与读者的关系、作家要平衡作品“趣味”和“意味”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这对于弋舟本人、70后作家群以及整个当代文坛来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本文绪论部分主要围绕两方面进行研究:一是对弋舟的创作情况以及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二是结合时代背景从70后作家这一文学史话题切入,在他们建构日常生活叙事空间的风格流变中给弋舟一个合理的文学史定位。论文正文部分由四个章节组成。第一章对弋舟小说的主题类型进行辨析,通过对弋舟小说的全面阅读,从其中归结出三个最主要的主题类型。首先弋舟对城市中人缺乏主体意识这种存在状态以及他们对这种状态的反叛进行了审视;其次弋舟给出了以自我追责式的忏悔救赎来进行自我拯救的方法;再次,弋舟抛开阶级的圈定,书写生活对所有阶层的压迫,这显示了对于遭受到生活劝退威胁的所有在世之人的悲悯。他通过这三个主题完成了对于自我和他人的审视,在自救的同时救人。第二章分析了他小说中较为独特的三种人物形象:承受着心理孤独和生理压抑的老年人群体,从八十年代走来见证时代溃败理想消逝的中年人,以及拒绝乡愁却也无法在异乡找到精神落脚处的青年人。本章举例分析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探讨弋舟通过对老、中、青三代人物形象的刻画揭示社会变迁之于个体影响的创作意图,以及由此透视出时代发展过程中人类的精神积弊。第三章以叙事学理论为依托论析了他作品独特的叙事艺术,他多在小说架构上使用具有新意的“追问式”叙事结构,追求叙事视角的多变,对“特殊化儿童视角”的运用扩大了小说的叙事空间,并在叙事语言上呈现出诗性与智性结合以及视觉化特点,这些都体现了他在叙事方面对小说的精心打磨。第四章在前三章的基础上从弋舟创作的整体角度论述其作品的“小众化”因素以及其创作的“得”与“失”。文章阐述了他对先锋精神的坚守,并论证了其作品将先锋精神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独特品质,通过对部分作品的分析揭示出其在创作中将古典故事与现代故事进行对照融合的意图,或在作品中彰显出古典意趣,具有将“古典”与“现代”进行杂糅的创作新意。同时文章也指出了他的小说有故事零散、隐喻堆叠的问题,以及部分作品中出现自我重复现象的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