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大鼠异体后肢移植模型上,观察兔抗大鼠胸腺球蛋白的不同给药方式对受体全身状态和移植物生存的影响,寻找一种全身副作用小、免疫抑制效果好的治疗方法,为异体肢体移植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取6只近交系Lewis(LEW, RT11)大鼠,行自体后肢离断后原位再植术,作为自体再植对照组(A组)。而后以近交系Brown Norway大鼠(BN, RT1n)为供体(n=12),近交系Lewis大鼠为受体(n=24),建立BN→Lewis大鼠异体后肢移植模型。将受体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除了异体移植对照组(B组)在移植术后不给予任何干预以外,分别用不同给药途径给予其他各组持续7天的兔抗胸腺球蛋白治疗。即腹腔注射组(C组,腹腔注射,剂量为1mg/kg/d,1次/d)、静脉灌注组(D组,股静脉连续灌注,剂量为1mg/kg/d)和动脉灌注组(E组,股动脉连续灌注,剂量为1mg/kg/d)。术后每天定时对受体大鼠的全身状况和移植物的外观进行大体观察,并记录各组移植物的存活时间;术后第6天时取各组移植物组织标本进行镜下观察和平均排斥等级评分;并于术前1天和术后1、3、5、7、9、11天时分别取各组大鼠的外周血,用ELISA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IL-2的浓度。结果:术后A组和E组的全身状况良好,体重逐渐增加;其余各组的体重增加缓慢,疑似出现药物毒副作用。A组大鼠的再植肢体可无限期存活。B组、C组、D组和E组移植肢体的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6.7±0.8、7.8±0.8、8.5±1.0和16.7±1.2天,以上4组大鼠移植肢体的存活时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F=131.520,P<0.01);与其他3组相比,E组的存活时间得到明显延长,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术后6天时各组大鼠移植物标本的平均排斥等级评分分别为2.8±0.2、2.5±0.2、2.3±0.2和0.5±0.3分,以上4组大鼠移植物标本切片的平均排斥等级评分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F=140.335,P<0.01);与其他3组相比,E组的平均排斥等级评分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除A组外,其余各组大鼠血清中IL-2的浓度均随时间推移而升高,其中以B组升高幅度最大,C组和D组次之,E组的升高幅度最小;除术前1天和术后1天以外,其余时间点上E组大鼠的血清IL-2浓度均小于B组、C组和D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与通过腹腔注射和静脉灌注途径给予抗胸腺球蛋白相比,抗胸腺球蛋白动脉灌注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异体肢体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对机体的全身状况影响也更小。通过局部动脉灌注抗胸腺球蛋白可能更适用于异体肢体移植后的免疫抑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