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凝血常规异常及(或)需外科手术等高危出血的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前后凝血常规及透析后抗凝剂剂量根据不同的分组情况进行比较,探讨分析此类患者凝血功能及抗凝剂剂量使用的相关规律,为CRRT更好的应用于临床积累经验。方法:收集整理2011年7月至2014年2月期间在我院治疗并具备完整病例资料的凝血常规异常及(或)需外科手术等高危出血的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50例,测定CRRT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activity PA)、凝血酶原比值(prothrombin ratio R)、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ratio 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clotting enzyme live time 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 TT)及治疗后抗凝剂剂量,并根据患者年龄、性别、不同透析方式等指标进行分组比较。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患者50例,其中男性28例(56%),平均年龄为58.36±14.708岁;女性22例(44%),平均年龄为62.64±14.679岁。男女性别比例为1.27:1。所有患者中,急性肾损伤为17例(34%);慢性肾衰竭为33例(66%)。将病例按照性别分组,结果显示PT、PA、R、INR、APTT及FIB在男女性别不同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TT男性组平均20.17±2.48s,女性组平均22.95±4.20s,女性组较男性组延长,有显著差异(P=0.013)。本研究中,老年患者PT、INR及TT较中青年组缩短,APTT及FIB较中青年组升高,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CVVH组及CVVHDF组在凝血功能方面比较结果无显著统计学差异;不同透析方式分组年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28),CVVHDF组患者年龄较CVVH组偏大。慢性肾功能不全组PT及TT延长,FIB升高,其中TT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28)。预后不良组共16例,平均年龄为66.81±10.85岁,预后良好组共34例,平均年龄为55.43±18.09岁,两组年龄比较有显著意义(P=0.025);两组凝血功能比较,TT预后不良组较良好组缩短,差异显著(P=0.037)。A、B(小于低分子肝素平均剂量组定为A组,大于平均剂量组定为B组)两组在年龄间比较无差异(P>0.05);A、B两组患者PT(P=0.022)、PA(P=0.008)、R(P=0.024)、INR(P=0.020)差异有显著性;对于一些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低分子肝素首剂35U/kg,追加剂量18U/kg,即可以安全、有效的完成血液透析治疗。低分子肝素组治疗后PT、APTT、TT均较治疗前延长,但只有TT较治疗前延长有统计学意义(P=0.018)。无肝素组治疗后PT、TT较治疗前略缩短,APTT及FIB较治疗前延长及增加,但各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低分子肝素组与无肝素组在治疗时间上比较,低分子肝素组平均时间为7.91±1.20h,无肝素组平均治疗时间为7.40±1.18h,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危出血的肾功能衰竭患者,凝血酶时间女性较男性延长,提示女性患者存在血栓或纤溶亢进的风险可能高于男性患者。CVVHDF透析方式,老年患者应用更常见,可能与该种透析方式更安全有效相关。慢性肾衰竭患者较急性肾损伤患者更易出现血液系统相关并发症,可能与病史较长及出血时间延长等有关。年龄为肾功能衰竭患者预后不良风险原因之一,年龄越大,预后不良发生风险越高;且预后不良组患者存在高凝状态的风险明显高于良好组,因此监测患者的凝血常规,对预测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价值。对于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在保证透析过程中体外循环的通畅及透析充分性的前提下,可适当减少低分子肝素的推荐剂量。对于高危出血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或无肝素抗凝行CRRT治疗时,均可以在对凝血系统影响很少的情况下完成安全、有效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