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初步探讨用“改良额底入路方式”来切除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效果:如患者术后有无癫痫发作、垂体功能低下、尿崩、额纹消失、颞肌萎缩、嗅神经损伤等,以及肿瘤切除程度,肿瘤复发情况。方法:选择我科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鞍结节脑膜瘤患者31例,采取“改良额底入路方式”来切除肿瘤。该手术方式术前由磁共振确定肿瘤大小及位置,大致确定额窦大小及体表投影,初步确定骨瓣位置,根据骨瓣位置再确定头皮切口线位置。耳前切口应注意避让面神经及颞浅动脉主干。颅骨钻孔点不选常规的“关键孔”(额颧缝后5mm、上7mm)点,而选取我们采用的“改良额底入路方式”的“美容孔”点。“美容孔”点通常选择在骨瓣外侧边中点以后或者骨瓣后边中点以外的范围内,多选择在该两边的交点处。额窦大者骨瓣适当偏外、上,占位偏鞍区后上者骨瓣前后径适当增大,并尽量靠近中线,以利于术中经纵裂入路,占位横径大者可适当增大骨瓣横径,必要时在矢状窦上颅骨钻孔,跨过矢状窦1至2cm开骨瓣。骨瓣外缘不超过颞肌在额部的附着处,也不超过额颞骨交界的转角处,原则上尽量避让额窦,不能避让者尽量减少打开的范围,但应以充分暴露病变为前提,骨瓣前界尽量低,以能用铣刀铣下为限,如此铣下的骨瓣额底暴露充分,通常不需要再磨除额底颅骨,术中额窦开放用艾利克消毒,用薄层骨蜡封闭窦口。显微镜下切开视神经、颈内动脉和鞍上池蛛网膜,以利于暴露肿瘤。通常从肿瘤侧前方或者正前方前颅底处开始切除肿瘤,向鞍结节方向发展,留出与双侧视神经、颈内动脉的安全距离。待切除部分肿瘤减压及切断肿瘤大部分血供后再小心分离切除神经、血管侧肿瘤,切除肿瘤根部脑膜,磨除受侵犯的颅骨,并行颅底重建。结果:31例患者手术顺利,均康复出院。术后随访1至2年,4例术前有癫痫发作患者,未再有癫痫发作,其余患者无癫痫发作;无垂体功能低下、尿崩病例;无额纹消失病例;无颞肌萎缩患者。有5例患者术侧嗅神经断裂。31例患者术前共有48只眼视力下降,术后有46只眼视力明显改善,有1只眼视力无明显变化,1只眼视力下降。31例患者中,simpsonⅠ级切除25例,其中有1例于术后2年复发;simpsonⅡ级切除5例,其中有1例于术后1.5年时复发,simpsonⅢ级切除1例,随访2年,残余肿瘤无明显变化。结论:改良额底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具有骨瓣选择灵活,肿瘤暴露充分、切除安全、彻底,并发症少等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