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应用P物质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能力促进大鼠下颌骨牵张成骨的实验研究

来源 :第四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mingming79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骨骼中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支配,这些神经除了传递痛觉之外,还能够分泌神经递质P物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等调控骨形成,为了研究外源性P物质对牵张成骨中骨形成的影响及其机理,我们设计了以下实验:实验一:外源性P物质对大鼠下颌骨牵张成骨的影响目的:P物质是感觉神经纤维分泌的神经肽,其具有调控骨形成的功能,但其对牵张成骨的影响,尚未有报道。本实验通过局部注射10-7M的P物质来研究P物质对牵张大鼠下颌骨牵张成骨的影响。方法:20只大鼠行右侧下颌骨牵张成骨后经过5天的延迟期,在牵张期10天中,每12小时牵张0.2mm,实验组在牵张期内每日向牵张区注射0.2ml 10-7M的P物质溶液(对照组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动物分别在固定期第0、14天处死取材行Micro-CT检测、HE染色。结果:在术后15日,Micro-CT检测骨密度结果显示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9日,实验组的骨密度和骨体积分数均高于对照组。HE染色发现:实验组的骨小梁结构较对照组成熟,骨小梁面积高于对照组。结论:局部注射10-7M的P物质能够促进大鼠下颌骨牵张成骨新骨形成及成熟程度。实验二外源性P物质在牵张成骨中对间充质干细胞动员的实验研究目的:实验一结果显示局部注射10-7M的P物质可以促进大鼠牵张成骨中新骨形成,但其机制并不清楚,本实验通过检测牵张局部的间充质干细胞迁移和外周血中的CD29+细胞数目来研究外源性P物质在大鼠牵张成骨中对间充质干细胞的动员影响。方法:20只大鼠行右侧下颌骨牵张成骨后经过5天的延迟期,在牵张期10天中,每12小时牵张0.2mm,实验组在牵张期10天内每日向牵张区注射10-7M的P物质溶液0.2ml(对照组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动物分别在固定期第0、14天处死取材行Nesti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在手术后第术后5、6、11、15、22、29d经鼠尾静脉采血0.1ml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的CD29+细胞数目。结果:Nesti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实验组Nestin阳性细胞分布于牵张间隙中,而对照组主要位于微血管周围;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在术后第11、15、22天SP组外周血中的CD29+细胞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29天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局部注射10-7M的P物质可以更有效的动员间充质干细胞向牵张区域迁移。实验三局部应用P物质对大鼠下颌骨牵张成骨中SDF-1表达的影响目的:以上结果显示局部注射10-7M的P物质可以促进间充质干细胞动员影响大鼠牵张成骨中新骨形成,而SDF-1的浓度对干细胞迁移起到重要作用。方法:30只大鼠行右侧下颌骨牵张成骨后经过5天的延迟期,在牵张期10天中,每12小时牵张0.2mm,实验组每日向牵张区注射0.2ml 10-7M的P物质,对照组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动物分别在术后第15天取材行SDF-1免疫组化染色,在术后第6、15、29天取材行实时定量PCR并在手术后第6、11、15、29d经鼠尾静脉采血0.5ml后ELISA试剂盒检测血浆中SDF-1浓度。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记SDF-1后观察到SP组SDF-1表达高于对照组;实时定量PCR和ELISA均显示在术后第15天检测到实验组牵张区和外周中的SDF-1及其m RNA表达均处于峰值并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局部注射10-7M的P物质可以提高牵张区和外周血中SDF-1的表达。实验四外源性P物质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迁移的影响目的:上述实验说明,局部注射外源性的P物质可以增强局部和全身间充质你干细胞的动员,干细胞动员后迁移到创伤区域也是干细胞参与牵张区新骨形成的重要一步,本实验研究外源性P物质对大鼠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迁移的影响。方法:10只大鼠(80±20g,4周龄)处死后取双侧下颌骨剪碎后胶原酶消化法取原代细胞进行培养,扩充至第三代后流式细胞术测定表面抗型进行鉴定,实验组培养液中含有10-7 M P物质,在接种后第1、3、5、7天取培养基行ELISA SDF-1浓度测定,并获取细胞行实时定量PCR检测SDF-1m RNA表达,培养7日后鉴定表面CXCR4的表达,并行tranwell迁移实验比较细胞体外迁移能力。结果:从下颌骨中分离的原代培养细胞呈梭型贴壁生长,对第三代细胞表型经流式细胞仪鉴定后发现CD90、CD29、CD44阳性,CD34、CD45阴性,加入10-7M SP组,SDF-1及其m RNA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培养7天后BMSCs表面CXCR-4表达倍增(p<0.05),transwell迁移实验组,实验组穿膜细胞数量远远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外源性10-7M的P物质在体外实验中可以促进BMSCs分泌SDF-1,并增加BMSCs膜表面的CXCR4表达,同时可以增强BMSCs的体外迁移能力。实验五外源性P物质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活性和成骨能力的影响目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受到机体动员后迁移到牵张间隙黏附于基质网开始增殖和分化参与骨形成的过程,本实验观察加入外源性P物质后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活性和成骨能力的变化。方法:实验四培养的第三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实验组培养液中含有10-7 M P物质,培养3日后Brd U染色,14天后观察集落形成,成骨分化中培养7天后加入含有P物质的成骨诱导液,分别在1、7、14天检测碱性磷酸酶活性、ALP、Runx2的m RNA表达,第14天茜素红染色。结果:实验组Brd U+细胞的数目高于对照组,集落形成能力高于对照组(p<0.05),在成骨诱导过程中外源性的10-7 M P物质对ALP活性、ALP及Runx2的m RNA表达及茜素红染色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体外实验中外源性10-7M的P物质作用于第三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可以促进其增殖活性但对成骨能力无明显作用。
其他文献
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TMD)是一类累及颞下颌关节及周围咀嚼肌肉系统的疾病,严重TMD患者常发生髁状突关节软骨的退化和软骨下骨组织的破坏。TMD的发病率表现为女性显著高于男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论文以园林景观为背景,关注了园林景观工程的后续污染问题,提出园林景观设计中生态技术应用的必要性,对园林景观的生态技术从生态水体、植物生态修复、生态环保进行分析,提出
怎样解决显示器画面不稳定的问题;如何解决使用LCD替换CRT启动后出现黑屏的问题;如何排解电脑显示器蓝屏故障;如果排解显示器产生彩色斑点现象;如何解决显示器的刷新率和设置
在初中生物教材中,每一个章节都会有重点和难点知识,而评价一节课程质量和效率的高低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重难点的突破效果,同时对于学生而言,重点知识又不等同于难点知
介绍工业遥控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在桥式起重机中的成功应用,实际运行情况表明,该系统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可用于工矿企业相关设备的自动化改造中.
在夏季强烈的太阳光照射下,织物会吸收太阳光中的可见光和红外线,引起织物表面温度迅速升高,尤其深色织物的表面温度比浅色织物的表面温度要高。仅仅通过使用热阻大的织物很
[摘要]《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后,学前教育发展较快,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民众期望。同时民间对发展学前教育的呼声仍很密集,集中体现在实现教育公平。消除事实上存在的学前教育“双轨制”,使财政投入均等地惠及每一个入园幼儿。最近一年的幼儿教育发展中,政府扮演了强劲的动力角色,一些地方显现出运动式的色彩,从而影响了幼儿教育的科学、理性、可持续发展。现有体制的惯性客观上导致幼儿教育公平遭遇障碍,实现幼儿教育的公平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