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后巩膜加固眼轴缩短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 方法:连续性收集2013年3月至2014年7月在浙江省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高度近视门诊就诊的高度近视黄斑视网膜脱离患者,经过筛查后共纳入所有符合要求患者17例19眼,其中男3例3眼,女14例16眼,年龄53.94±8.95岁(32~69岁),手术前眼轴长为30.08±2.00mm,施行改良的后巩膜加固手术,即后巩膜加固眼轴缩短术。手术中后巩膜加固条带材料采用的是角膜移植术废弃的巩膜,制成梭形条带,长度为45~55mm,中间部宽为10~13mm,两端固定于浅层巩膜,中间部兜于眼球后极部。术中注意避开涡静脉和视神经,预计缩短眼轴长度为2.5~3.0mm。术后随访时间12.84±5.37月(7.0~22.0月)。视网膜复位时间7.10±5.30月(1.0~18.0月)。术前、术后检查项目包括:IOL-Master、光学相关断层扫描检查(OCT)、90D前置镜检查、眼底照相、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视力测量运用标准对数视力表,并转化成Log MAR视力进行统计分析,数值表示为均数±标准差,术前、术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入选标准(满足以下所有条件):主觉验光度数大于6.00D或既往有高度近视病史;眼底照相显示有近视弧形斑、豹纹状眼底、漆裂纹、大片脉络膜视网膜萎缩等改变;OCT检查发现视网膜脱离伴黄斑裂孔。排除标准(满足以下任一条件者):屈光介质混浊影响眼底观察;眼外伤、糖尿病等疾病引起的视网膜脱离;既往有眼部手术史;视网膜脱离超出黄斑范围影响OCT检查成像,OCT检查示伴玻璃体视网膜牵拉等因素。手术方法:在告知手术风险及并发症后,所有患者术前均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所有病例均由同一手术熟练医生操作。①全身麻醉下,按常规消毒铺巾,显微镜下施行手术,以颞下为中心沿角膜缘切开球结膜210度,两端放射状切开5.0~6.0mm并向后分离;②做下直肌及外直肌牵引线,向鼻上方牵拉眼球,勾取并分离下斜肌,将经处理后的巩膜条带从下斜肌腹下穿过;③在深部拉钩协助下,分离暴露下斜肌止端,可直视黄斑区对应的后部巩膜及后巩膜葡萄肿区域,术中注意保护涡静脉、睫状后动脉和视神经;④鼻侧端从下斜肌、下直肌、颞下和鼻下涡静脉,缝合固定在内直肌止点外赤道前巩膜上,中间部绕到眼球后极部,颞侧端穿过外直肌,避开颞上涡静脉和视神经;⑤调整条带位置.条带呈“U”形展开平贴眼球壁,兜裹眼球后极部和后巩膜葡萄肿区,松紧适宜,8-0缝线加压缝合固定于上直肌止点外赤道前巩膜上,预计眼轴缩短量为2.5~3.0mm。⑥手术结束时,指测眼压,必要时予以前房穿刺以控制眼压,观察眼底,术毕,缝合结膜切口。术后予以0.1%普拉洛芬滴眼液1天4次、0.1%玻璃酸钠滴眼液1天4次、0.5%左氧氟沙星滴眼液1天4次,点术眼,连用2周。 结果:1.眼轴(AL):术前为30.08±2.00mm,末次随访为28.11±2.04mm,末次随访较术前缩短1.97±0.93mm,末次随访和术前相比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视网膜脱离复位情况:术前OCT检查,19眼均为视网膜脱离,术后视网膜脱离均达到完全或基本解剖复位(100%);完全复位10眼(52.63%),基本复位9眼(47.37%)。3.最佳矫正LogMAR视力(BCVA):术前1.40±0.45,术后1.08±0.46,术后与术前比较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较术前视力提高11眼(57.89%),稳定8眼(42.11%),无1眼视力下降。手术前<0.02的5眼(26.32%),0.02~0.09的8眼(42.10%),≥0.1的6眼(31.58%);手术后<0.02的2眼(10.53%),0.02~0.09的7眼(36.84%),≥0.1的10眼(52.63%)。4.眼压(IOP):术前为14.16±3.53mmHg,术后为15.05±3.36mmHg,术前和术后相比P=0.3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并发症:19眼均未出现继发性高眼压、视网膜出血、视乳头水肿等并发症。 结论:后巩膜加固眼轴缩短术用于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视网膜脱离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