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贫困大学生这个弱势群体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一系列客观事实表明,仅仅对贫困大学生施以物质帮助远远不够,他们的精神世界更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关爱,部分贫困大学生的精神贫困不仅成为制约他们成长成才的瓶颈,而且给高校甚至社会的稳定带来一定的隐患。在新时期我们高度关注高校贫困大学生这个弱势群体,帮助他们在解除物质贫困的同时解除精神贫困,关系到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对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从高校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问题的表现入手,通过调查研究从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大学生自身等方面寻找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原因,提出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对策和建议,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贫困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促进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全文共分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本论文的研究缘起和选题意义;论述了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问题的研究现状;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第二部分:界定了精神贫困、高校贫困大学生、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这三个关键概念;从心理和思想两个层面分析了高校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的种种表现。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心理上的主要表现有:较强烈的自卑心理、敏感的自尊心理、较严重的自闭心理、较明显的抑郁倾向;思想上的主要表现有:依赖思想、消极思想和悲观情绪、享乐主义思想、诚信缺失、不知“感恩”不讲“孝道”。指出了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的消极影响。第三部分:从经济、社会、教育、大学生自身四个层面分析了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的形成原因。其中,必须支付的学费和生活费用等经济上的压力、对社会现象的错误认识、社会价值观及社会文化的影响、学校及家庭的不良教育是产生精神贫困的外因;贫困大学生不能正视贫困及其不良的个体心理素质是产生精神贫困的内因。第四部分:主要从高校教育方面探讨了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对策。提出了经济扶持是解决高校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问题的前提、心理辅导是解决高校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问题的重点、思想教育是解决高校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问题的关键、拓宽就业渠道是解决高校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问题的重要途径等教育对策。此外,解除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问题还需要社会及家庭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