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老子“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10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科技的发展把人类推向了一个更加文明的高度,人类在创造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由人的活动所引发的生态危机已经越来越严重了。生态环境与人类的存在息息相关。生态环境恶化,将直接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在人类历史上,生态环境一直与人们的生产活动联系在一起,影响并制约着人类的行为。然而,历史进入到了工业文明,人类的活动突破了自然的限制,扰乱自然的生态平衡,给自然造成前所未有的压力。这种压力所造成的生态危机反过来也影响到人类自身,它迫使人类不得不开始思考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开始重视老子“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观。三千多年前的老子“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之所以受到现代社会人们的重视,就是因为老子“天人合一”思想内涵丰富。老子以“道”的宇宙观为基础,提出了“道、天、地、人”相互平等,相互依存的生态伦理平等观,又在“四大”基础上提出了“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生态伦理保护观。老子“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不仅提出了理论原则,而且还提出了方法论的指导。因此,它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对现代社会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不仅如此,老子的生态伦理思想在树立我们正确的生态自然观,培养我们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具有积极的思想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为进一步阐述宗教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关系,论文从系统论的视角对宗教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与探析。文章共包括文献综述、绪论、正文及结论四个部分。   文献综述
感兴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重要美学范畴,在艺术创化生成和艺术品评欣赏中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作为情感的唤起与激发,其来源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相互关系:即客观物像信
陆探微师从顾恺之,二人与张僧繇一起并称“六朝三杰”,其画作与画风,后代文人皆有论述。其画精利润媚,新奇妙绝,名高宋代,时无等论。陆探微生活的刘宋时期,艺术创作颇具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