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学术界掀起了一股隐喻研究的热潮,然而像《孟子》这样以丰富隐喻见长的中国古代经典却很少得到国内隐喻界的关注。尽管早已有研究关注《孟子》中的隐喻和其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所产生的文学效果,但从认知语用视角对其进行重新审视,关注其中隐喻的构建和理解过程,却很少有研究涉及过。为了弥补这个不足,本文以《孟子》中的新奇隐喻为研究对象,在宏观语用层面,以冉永平提出的顺应——关联模式为基础,在微观语义层面,以概念映射和概念整合为构建机制,尝试从认知语用的视角,对日常交际中隐喻的构建和理解进行阐释。语用层面上,文章认为隐喻的构建和理解是一个以关联为导向的,语言选择和语境因素之间的动态顺应过程。关联假设是通过语言结构和双方心理世界,社交世界,物理世界,语言语境以及认知环境之间的互相顺应来实现的。语义层面上,概念映射和概念整合在顺应——关联的过程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在这个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本文以《孟子》中的新奇隐喻为研究对象,采取了理论和数据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理论上,新奇隐喻被定义为通过构建者的想象和抽象思维创造出相似性的隐喻。操作定义上,新奇隐喻是依照两个维度进行界定的:1)新奇隐喻的喻体是第一次作为其所在范畴中的典型成员被使用的;2)根据《词源》的记录,第一次在《孟子》中出现的隐喻就被判定为新奇隐喻。文章主体包括《孟子》中隐喻的构建和理解。研究结果发现,《孟子》中的隐喻构建包括隐喻策略的选择,源域的选择,概念映射和整合以及语言实现形式。隐喻理解包括隐喻识别,源域的理解和构建语境假设,概念映射和整合以及推理结论。每一个部分的运行都是以关联为导向对语境因素进行顺应的结果,而且并不是所有的步骤都是以顺序的方式进行的,更多时候,他们是同时发生的。具体来说,研究发现:1)孟子选择隐喻作为一种辩论或说服的策略,是其顺应心理世界和社交世界寻求最佳关联的结果。2)《孟子》中源域的选择是在关联假设的引导下,创造象似性和遵循临近性原则的结果。3)《孟子》中的隐喻既可通过隐喻标志识别,也可通过语义或语用冲突来识别。4)理解图式型源域需要顺应听者的百科和逻辑知识,而单个个体的源域理解则需要在关联假设的引导下,遵循临近性原则寻求相似性。5)隐喻意义的产生和获取最终依赖于概念映射或概念整合这一连接机制。此研究的意义在于它将语用理论和认知视角结合起来,为日常交际中的隐喻构建和理解,提供了一个尝试性的全面的解释模式。另外,语用认知的研究方法也为《孟子》和其他类似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