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痛风(gout)在中医里属痹病(历节)的一种,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或尿酸产生增加,导致血中尿酸浓度过高,引起尿酸钠盐结晶沉积于关节、软骨、滑囊液、肌腱或软组织中的一种炎性疾病。病变常侵犯关节、肾脏等组织,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患病率随着年龄、经济发展、生活习惯改变而增加,男女之比为20:1,多数女性病人为绝经后妇女,常在春、秋季节发病。本研究目的在于客观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期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生存质量的影响,为提高本病辨证治疗水平提供依据。 研究方法:收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病科住院及门诊于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间就诊,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作为受试对象。70例受试者中,其中男性59例,女性11例;年龄18-70岁。采用随机对照法分成治疗组(中西医结合治疗)和对照组(西药治疗)。按 SF-36生存质量调查表在治疗前后分别给予评测,并对其评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研究结果: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年龄、性别、证型、病程之P值均大于显着性水平0.05,其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证型、病程构成方面具有可比性。治疗前两组的MCS(心理健康总测量)4个维度:包括了活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以及 PCS(生理健康总测量)的4个维度: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组成。经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评分统计检验值均明显大于设置的置信水平0.05,其差异性亦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患者治疗前VT、SF、RE、MH、PF、RP、BP、GH八个方面是基本均衡的,具有可比性。治疗后经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可看出,两组治疗方案在改善患者 PF、RP、BP、GH、SF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且经治疗组方案治疗后的患者较对照组方案治疗后的患者在以上的五个方面差异有显着性意义,取得了更好的生存质量;两组患者在RE、MH和VT方面改善没有显着性差异。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较单纯的西药方案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有着更好的疗效,尤其在 PF、RP、BP、GH、SF五方面有明显的改善,显示患者因治疗后身体健康状况的恢复,对其生理功能(如行走、上下楼梯)、职能的扮演(如父亲、家庭收入的来源者)有着直接且明显的提高;而对于RE、MH和VT三方面改善较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