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为研究吉林省某三甲医院院内感染现状、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进一步分析院内感染管理的特点,全面剖析院内感染管理现状。方法:本文以2012年1月-2012年12月住院患者病例为调研对象,并结合国内、外院内感染率与防控效果,对该院提出科学全面的感染防控建议。结果:1.本次共计调查男性住院患者3721人,感染64人,感染率达到1.72%,女性住院患者4336人,共计感染53人,感染率达到1.22%;分析不同年龄段的院内感染率,不同年龄段院内感染率差异有较显著的统计学差异(x2=22.508,P<0.001),说明院内感染与年龄有关。四个季度的院内感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1.533P<0.001),感染率从第一季度到第四季度大致呈逐渐下降趋势。2、不同感染部位的院内感染发生情况综合院内感染的主要发病部位,肺部感染达到52.13%,排在易感染部位中第一位;其次为泌尿道感染为19.08%,血液感染为8.86%,胃肠道感染为4.94%、皮肤感染为3.24%。3、不同临床科室院内感染发生情况调查结果可知,各科室院内感染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肿瘤内科3.17%、腹部肿瘤外科2.28%、妇瘤科1.99%、胸部肿瘤外科1.92%、头颈外科1.76%、脑外科1.62%、泌尿外科0.90%以及其他科室0.29%。经统计分析,发现院内科室间感染率无统计学意义(x2=9.902,P=0.194),可以认为不同科室间院内感染发生率无明显差异。4、院内感染漏报情况对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四个季度院内感染的漏报率进行比较,发现漏报率在第一季度最高,为25%,第二季度下降,第三季度又大幅升高,第四季度缓慢下降。经统计分析,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四个季度院内感染的漏报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00,P>0.05)。5、抗生素使用情况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四个季度抗生素使用率依次为58.24%、57.42%、54.55%、50.27%,大致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并趋于平稳。6、病原菌情况在本次调查中共发现43株感染病原菌,送检样本172份,病原菌检出率达到74.51%。院内感染现患病例中共分离病原菌43株,居前五位的病原菌为鲍曼不动杆菌8株(18.60%)、白假丝酵母菌7株(16.28%)、金黄色葡萄球菌5株(11.63%)(其中MRSA为0株)、其他酵母菌5株(11.63%)、沙雷菌属4株(9.30%)院内感染中感染部位以肺部感染较多,病原体主要来源于肺部。院内感染的病原菌中白假丝酵母菌所占比例较大。7、危险因素相关分析手术2419例,感染率1.86%,未手术5638例,感染率1.27%,是否进行手术对发生医院感染没有显著性差异影响(x2=2.137,P>0.05);I类切口1081例,感染率为1.94%,Ⅱ类切口962例,感染率为1.35%,Ⅲ类切口376例,感染率为2.93%,不同的手术切口对医院感染率无显著差异(x2=3.742,P>0.05);院内感染因素研究中,泌尿道插管、使用呼吸机、气管切开、动静脉插管,是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结论:针对该院在具体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对策:采取创建医院感染管理相应模式以及控制方法,并将行政管理和监控组织进行有机整合,组成医院感染防控中心,制定工作内容和管理组织职责,极力发挥各级工作人员的作用;吸取国内、外监测防控的成功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有效实施目标性监测,实施医院感染监测以及防控信息反馈,在院内重症监护室、患者病区、药品处置室以及治疗室构建防控预警体系,实施全程监控患者;优化医院原有感染管理模式,确保防控院内感染工作有序进行;建立科学、快速的院内感染监管防控体系,实施目标监测,改善提高院内感染管理工作的效率;创建高效规范的专业管理队伍,重视院内感染相关专业知识普及,充分做好院内感染管理的基本工作;构建可溯源的消毒中心管理系统,全面推动提高院内感染管理工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