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周围乳腺炎和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的临床病理特征差异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_sxw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非哺乳期乳腺炎(non-puerperalmastitis,NPM)是发生在女性非哺乳期的良性疾病,主要包括导管周围乳腺炎(periductal mastitis,PDM)和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granulomatous lobularmastitis,GLM),导管周围乳腺炎又称导管扩张症(mammary duct ectasia,MDE)或浆细胞乳腺炎(plasma cell mastitis,PCM)。近年来NPM发病率逐年上升,病程长,易复发,尤其治疗不当导致病情反复,以至于切除乳房,不仅影响患者乳房美观,并且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巨大影响。目前NPM发病机制仍不明确,PDM可能的病因包括先天性乳头内陷、吸烟史、细菌感染等,其中较为公认的是“导管阻塞”学说,Haagensen认为导管周围乳腺炎中导管上皮细胞分泌类脂质物质导致导管扩张,导管上皮细胞变扁平,最终导管破裂引起导管周围炎症反应;GLM的可能致病因素包括细菌感染、免疫系统紊乱、性激素分泌紊乱、吸烟、α1-抗胰蛋白酶缺乏、长期口服避孕药等,Ogura等在2例GLM中发现大量IgG4+浆细胞和CD4+或CD8+浸润,1例GLM患者血清中检测到高水平IgG4,提示GLM可能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PDM和GLM临床表现相似,难以鉴别,但二者治疗方法有所不同,预后有别,分类诊断不明确,二者的鉴别诊断亟待研究。PDM和GLM均可表现为乳房肿块、乳房脓肿、窦道或溃疡,二者的影像学检查与乳腺癌相似,不易鉴别,病理检查是鉴别诊断的关键。PDM和GLM镜下均表现为乳腺急慢性炎症,伴或不伴微脓肿形成,且两种疾病中均有大量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及浆细胞浸润。目前少有系统研究二者的差异。PDM和GLM缺乏统一的分类诊断标准,本研究拟通过归纳总结PDM和GLM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其差异,进一步鉴别两种疾病,并为其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案带来一些参考。研究目的本实验拟通过总结病例特征、复习病理切片和进行相关免疫组化研究:1.总结分析PDM和GLM临床病理特征差异;2.对比PDM和GLM病灶中浸润的淋巴细胞亚群分布比例差异,观察肌上皮细胞连续性在PDM中的变化,初步探讨PDM和GLM的病因差异。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20年10月就诊于山东大学第二医院乳腺外科诊断为非哺乳期乳腺炎178例,其中经病理诊断为导管周围乳腺炎121例,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57例。本研究已经通过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2.资料收集:收集患者临床信息和辅助检查资料,HE切片由本院2名病理科医师重新进行复核,填写自行设计的病理特征描述问卷,使用ImageJ软件进行炎症细胞计数,录入数据并核查数据保证准确。3.免疫组化实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进行CD3、CD4、CD8、CD20、CD138和Calponin阳性细胞的分布比例评价。病理科医师以“背靠背”方式对染色结果进行评定;根据Calponin染色结果观察PDM组织样本中肌上皮细胞的连续性。3.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2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描述性分析导管周围乳腺炎和肉芽肿性小叶炎的临床病理特征,使用卡方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两组之间的分类变量,使用t检验分析连续性变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PDM和GLM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差异:PDM和GLM临床特征相似,但PDM发病年龄较GLM范围广,PDM平均发病年龄37.9±10.4岁,GLM平均发病年龄32±6岁,两组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DM发病时间至末次生育时间长于GL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在妊娠史、哺乳史、吸烟史、二手烟暴露史、避孕药服用史、高泌乳素血症和垂体微腺瘤病史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DM患者病变多发生在乳晕区(n=68,56.2%),GLM患者多发生在乳腺外周象限(n=43,79.6%)(χ2=21.2,p<0.001)。GLM病变范围明显大于PDM(p<0.001),但PDM常合并乳房肿痛(χ2=26.6,p<0.001)。PDM镜下病变主要在导管周围(χ2=109.3,p<0.001),GLM病变则以小叶为中心(χ2=118.7,p<0.001),PDM较GLM更多出现导管扩张、导管破裂、管壁周围纤维化和管壁增厚(p<0.001),且导管腔内分泌物更多(χ2=23.0,p<0.001)。GLM最显著的特征即肉芽肿结构的形成增加(χ2=116.5,p<0.001),包括其周围的上皮样细胞、多核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均多于PD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脂质空泡和微脓肿的形成在GLM中显著多于PDM(χ2=26.4,χ2=23.0,p<0.001)。2.“导管破裂”现象的观察导管破裂时,断裂的导管周围上皮细胞变扁平,导管周围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断裂、坏死,导管周围大量炎症细胞浸润。PDM中30例(62.5%)观察到肌上皮细胞连续性消失。3.PDM和GLM的淋巴细胞亚群分布比例差异:PDM和GLM均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以CD20+B淋巴细胞为主,PDM中CD20+细胞的平均比例为45.4%,GLM中CD20+细胞的平均比例为41.6%(p=0.015);GLM中CD138+细胞的分布比例显著多于PDM组(p<0.001)。GLM中多核巨细胞、中性粒细胞及CD8+T细胞浸润数量高于PDM。结论:1.PDM和GLM是不同病因引起的临床表现相似的两类疾病,病理诊断仍是其鉴别诊断的“金标准”。现归纳两种疾病的鉴别点如下:PDM诊断特征:(1)PDM各年龄段均可起病,多在生育4年后发病;(2)单侧乳晕区肿块为初诊临床表现,红、肿、热、痛的急性期病程较长,可伴乳头溢液、乳头内陷、乳房疼痛或脓肿形成;(3)病理主要表现为导管扩张,导管内粉染脂质分泌物和胆固醇结晶形成,导管上皮细胞排列紊乱,病变后期导管上皮连续性消失,导管内容物溢出,导管内外泡沫细胞形成,肉芽肿结构少见,肉芽肿内很少伴微脓肿形成;导管周围纤维化,脓肿区形成,周围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GLM诊断特征:(1)GLM年龄多在30-40岁,于生育4年内发病;(2)单侧乳腺外周区肿块发病,肿块长径较大,部分可伴乳房脓肿或窦道形成;(3)病理表现主要为以小叶为中心的非干酪样肉芽肿形成,伴或不伴微脓肿,微脓肿中央多见脂质空泡,周围大量聚集中性粒细胞,肉芽肿周围可见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2.导管阻塞假说可能是PDM的病因之一;PDM和GLM与免疫系统紊乱相关,其中PDM可能和Th2/Tfh辅助的体液免疫反应有关,Th1/Th17参与的细胞免疫反应和CTL的细胞毒性作用可能介导了 GLM的发生发展。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比较胸腰椎结核前路、后路及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中的疼痛评分、术中出血量、Cobb角变化、植骨融合时间、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分析并评估3种入路方式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10月至2020年10月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20例脊柱结核的患者资料,对其中只累及一个脊柱运动单元的56例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3组,前路组15例、后路组30例、前后路联合组11例。比较3组患者术
文化适应是指触及两种或者多种不一样的文化所引起的文化变迁,是来华俄罗斯移民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因此研究中俄跨国婚姻中俄罗斯移民的文化适应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学科视角入手,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跨学科研究方法将中俄跨国婚姻中俄罗斯移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19名研究对象及其亲属的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探讨了中俄跨国婚姻中俄罗斯移民文化适应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影响俄罗
【目的】测量颈椎病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和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C2-7 Cobb角、手术节段Cobb角(segment Cobb angle,SCobb)、C2-7矢状位垂直距离(C2-7
背景:腰椎退行性疾病(LDD)是好发于中老年群体的脊柱外科常见病症,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时常需要通过手术改善症状,腰椎椎间融合术(LIF)是目前治疗各类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常用手段,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分为多种术式。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LIF)相比传统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早期疗效显著等优点,近年来广泛推广应用,但其中远期疗效与传统手术相比是否存在差异需要进一步探究。目的:本研究对
【目的】观察胸腰段爆裂骨折两种手术方式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观察不同时间点的Cobb角、伤椎前体高率(AHIV)、伤椎中体高率(MHIV)、伤椎后体高率(PHIV)、VAS疼痛评分的变化。探讨椎体内双相磷酸钙(Bisphasic Calcium Phosphate,BCP)植骨联合经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与减少术后椎体高度丢失、矫正后凸角度的损失及胸腰背痛的关系。【方法】回顾性
学位
【目的】检测PCOS患者的血脂浓度、性激素水平、肠道菌群平板菌落数并计算出各细菌的菌落数、B/E值。探讨PCOS患者脂代谢异常的相关因素,同时分析与之存在相关性。【对象与方法】收集2019年09月-2020年09月于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就诊且符合2018年《多囊卵巢综合症中国诊疗指南》诊断标准且未经药物治疗的72例PCOS患者(其中39例合并脂代谢异常)及42例健康妇女。1.内容如下就诊当天采
学位
目的:总结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中梗死相关动脉完全闭塞患者的临床特征、心电图表现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分析梗死相关动脉完全闭塞而心电图未见ST段抬高的可能因素,进一步总结这部分患者相对更具有特征性的心电图表现,尝试找出新的方法早期识别这些高危的NSTEMI患者。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以2019年9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痛中心的185例NSTEMI患
目的通过检测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高脂组、PCOS非高脂组、空白组血清中25-OH-VD含量与AMH浓度,分析PCOS高脂血症组血清25-OH-VD与血清AMH两者的联系,探讨PCOS患者与健康育龄期女性血清中两种物质浓度的差异;以及PCOS高血脂患者中血清25-OH-VD含量与血清AMH浓度的相关性,为今后PCOS伴有高脂血症患者的诊治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