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及预后中的应用

来源 :温州医学院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bestlove_n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DIC是体内凝血过程的广泛激活,导致血管内纤维蛋白单体的生成[1],ISTH小组委员会已经提出显性DIC实验室诊断指标[2]血浆可溶性FIB增加DIC评分预后的能力[3],但FIB是急性期反应蛋白,在感染和/或血栓病人中常常增加[4]。本研究旨在探讨FIB/CRP代替FIB用于DIC评分的实验室指标,从而提高显性DIC诊断的敏感性及对病人预后的价值。 [方法]: 1.从医院病人病例数据库中回顾性收集2006年1月-2007年12月,352例ICU(包括EICU)临床诊断或疑似有DIC的病例。符合下列标准的病人被排除在外:1)年龄<15岁;2)血液恶性肿瘤;3)Child分级C级的肝硬化;4)伴随化疗或放射治疗:5)已知的凝血障碍或接受抗凝血剂治疗[5];6)缺少部分指标不能进行DIC评分或缺少血浆CRP指标或血浆FIB与CRP之间的检测时间相差超过48小时。 2.审查了病历,查阅诊断或疑似DIC的化验结果,并记录相关资料,及确定病人是否有临床表现与DIC的诊断。并分为对照组(FIB组)与实验组(FIB/CRP组),分别研究它们在显性DIC诊断及预后中的价值并进行对比分析。 3.在这些病人显性DIC的定义由ISTH小组委员会工部的DIC评分累积5分或以上(表1)[2]确定。D-二聚体为纤维蛋白相关的标志物,<0.4μg/ml(正常上限对照组)水平,视为没有增加;0.4-4.0μg/ml水平,视为一个中度的增加;>4.0μg/ml水平,视为高度增加[6]。 [结果]: 1.352名病人中有178人达到ISTH的DIC诊断标准(表2),而这些病人中,D-二聚体,PT及CRP是明显增加(表3);FIB是和CRP高度相关(r=0.618,P<0.001),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在DIC评分≥5分的病人中,26.9%(46/178)显示低FIB水平(<100mg/dl),有一病人出现严重低纤维蛋白血症。 3.FIB/CRP在显性DIC病人中明显下降,45%(80/178)的显性DIC病人显示低FIB/CRP(<97)。 4.DIC病人在的评分为≥3分时,CRP的水平明显增加以及升高的病例数量明显增多。 5.实验组(低FIB/CRP,P<97)预测第28天死亡率相对危险为6.07,而对照组(低FIB水平,P<100mg/dl)预测第28天死亡率的相对危险为2.05。 6.对照组及实验组预测显性DIC的病人ROC曲线分析:实验组曲线下面积(AUC)为0.765,比对照组曲线下面积(AUC)0.550高。 [结论]: 1.在显性DIC病人中,血浆FIB水平诊断的敏感性低,在少数严重的情况下出现严重低纤维蛋白血症。 2.在显性DIC诊断中,低FIB/CRP是比低FIB水平更敏感的指标。 3.低FIB/CRP是比低FIB水平更好的预测DIC病人预后的指标。
其他文献
目的:  利用超声造影技术,通过灌注曲线图谱定性、定量分析乳腺良恶性肿瘤病灶的时间-边界图谱差异,探讨超声造影在乳腺良恶性肿瘤鉴别方面的应用价值。  方法:  收集2013
目的: 采用大鼠窒息型心脏骤停模型,观察大鼠心肺复苏后血流动力学变化,脑组织含水量,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的浓度,血清和脑组织匀浆液S100B蛋白、神经
目的:通过对全麻患者围拔管期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血浆应激激素水平、呼吸道不良反应的监测,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AES)处理对全身麻醉围拔管期应激反应的调控作用。 方法:选择
创客运动对教育的影响源于二十世纪以来的一系列实践。创客,通常指的是可以把具备相当的技术挑战的创意转變为现实的人。下面,我将从“合理构建创客空间,促进创客教育与教学资源的充分交融”“优化和转变教学方式,注重对教师创客思维和能力的培训”“构建多样化、趣味化的创客课程资源,完善国内创客体系”三方面入手,就如何促进中小学创客教育发展进行浅显的探索。  在教学中,教师和学校应当做到如下几点:合理构建创客空间
期刊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家校共育被更多的人重视,可是,在家校共育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对孩子进行积极暗示,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伤害。积极心理暗示能够从心理上对孩子进行正面引导,完善孩子的思想和品格,达到教育的目的。下面我将通过对一系列案例的分析探讨通过积极暗示引领家校共育走向纵深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有效性。  一、案例一  谈谈是个贪玩的孩子,因为玩手机,他被家长批评,带着不
期刊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欠发达地区政策的倾斜和乡村振兴计划的实施,乡村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学校办学条件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和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在部分地区、部分学校愈加凸显。此外,由于择校热的兴起,农村学校生源流失严重。在一些地方,师资队伍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乡村教育与发达地区教育的差距并没有缩小。面对教育改革浪潮,许多身处乡村学校的教师要么坐观其变,不知所措;要么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