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06年《疯狂的石头》上映至今,导演宁浩共拍摄了五部商业电影,票房累计超过17亿人民币。从艺术向商业的成功转型可以看出,宁浩不仅深谙受众的审美习惯,同时总结出了一条适合市场化的电影创作道路。相较于第六代导演早期坚持的义无反顾和第五代后期转型的南辕北辙,在时下的中国电影市场环境中宁浩自我调整和不断适应的追梦精神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宁浩电影标签式的个人化风格是其叛逆精神不自觉地流入电影之中的意外表达,宁式风格的不统一性带有很强的后现代的无意识特征,但在碎片化、无序的影像背后其实是宁浩在自我成长过程中对社会的认知和表达。宁浩导筒下的人物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同时他的叙事策略兼容并蓄,兼具传统叙事的经典手法和反传统的叙事创新于一体,从其不同时期的影像风格中可以看出宁浩创作的一脉相承,不断自我突破的过程其实是他寻求自我表达的摸索之路。在当下以票房论英雄的时代,中国电影市场需要的恰是既有艺术追求同时也能够适应市场传播规律的创作者,这些懂得顺应“时势”的“英雄”们才是促进中国电影良性发展的中坚力量。本文围绕宁浩的电影本体展开研究,结合典型个案进行分析,立足于时下的社会文化背景,通过对其影视作品的梳理和整合,从宁浩电影的叙事策略、人物类型和镜头语言三个方面具体阐述其作品的创作风格特点,摸索总结出宁浩电影广受市场欢迎和观众喜爱的根本原因。希望本文的理论研究能为当下风云多变的中国电影市场贡献出一份微薄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