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词多义是各种语言中普通存在的现象,引起了语言学家们广泛的兴趣.针对词汇的意义,索绪尔(1980)认为语言符号与其所代表的意义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即能指和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其间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但是多义词的多个义项之间却是存在理据的。基于多义词各个义项之间存在的理据性,本文以英汉人体词汇“手/hand"为个例,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阐述了多义词的一词多义现象,并试图找出多义词“手”和“hand"各义项与原型意义之间的关系以及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解释词义变化的生成机制。本文首先对多义词进行了定义,并对多义词和同形异义词进行了区分.然后回顾了语言学针对多义词的结构主义研究方法,并指出这些方法在解释一词多义现象的不足,例如结构主义的方法无法解释多义词各个意项之间的关系。接着,作者介绍了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些重要理论,包括原型理论,意象图式,隐喻和转喻。随后,作者以这些理论为框架并对“手”和‘’hand"的多义化现象进行分析。将“手”的“人体上肢前端能拿东西的部分”视为它的原型意义,其它的多个意义由原型意义经过隐喻,转喻和隐喻和转喻的连续统等机制引出。对英文‘’hand"的也进行同样的处理。其中,“手”的意义用法来源于《现代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和北大中文语料库等。"hand"的用法来源于《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剑桥国际英语词典》和英国国家语料库等。最后,对“手”与"hand"的多个意义的异同进行了对比,并从人的认识能力,英汉两种文化等方面对这些异同进行了解释。本文的研究成果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手”和"hand"的引申义存在着相同和不同,作者找出并描述了它们相同与不同的引申义。其次,作者尝试找出两个词引申义相同与不同并生的原因。从认知语言学视角来看,“手”和"hand”相同的引申义是由于人类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的相似性引起的。具体来说,在人体词汇的语义生成过程中,意向图示起到了认知基础作用。人们用转喻和隐喻两种认知能力来扩展意向图示,实现从本义到引申义的延伸。基于临近关系的概念转喻在词义扩展中是基础机制;以相似性为基础的概念隐喻为词义扩展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引申义的不同则是由主要由东西方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习俗和东西方人不同的民族性格所导致。最后,本文通过定量分析,得出中文“手”和英文"hand"都是以功能为强势特征的引申词。总之,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手”和“hand”的一词多义现象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释,这对分析其它人体词汇,中英词汇的学习和教学,以及中英词典编纂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