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吸虫是鸟类的常见寄生虫,吸虫的感染不仅影响鸟类的生长发育,严重者可造成死亡。据统计,我国鸟类的吸虫现有578种,其中有些吸虫,如卷棘口吸虫、日本棘隙吸虫、日本杯尾吸虫和涉禽嗜眼吸虫等可感染人,对人类的健康有一定危害。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与鸟类的接触越来越频繁,人类感染吸虫的机会大大增高。因此,加强对鸟类吸虫的研究,不仅有利于鸟类寄生虫病的防控,而且有利于提高人们防范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意识,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在前期研究中,本课题组于2012~2013年从来自上海花鸟市场的144只鸟中检获280条吸虫,但未鉴定其种类。本研究采用形态学或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检获的吸虫进行种类鉴定,为评估鸟类寄生虫对人类健康的潜在风险、为鸟类寄生虫病的防控提供依据。 1. DNA条形码技术在鸟类鉴定中的应用 为进一步确定购自花鸟市场鸟类的种类,采用DNA条形码技术,从来自上海花鸟市场和华东师范大学的14种144只鸟中,选取35只鸟的肌肉样品,提取DNA,对COⅠ基因进行PCR扩增,与各种鸟的COⅠ片段进行BLAST比对,并通过距离法和构建系统发育树检验分析结果的可靠性。结果显示,扩增获得的基因序列与相关鸟类的COⅠ基因相似性达99%,其中2只白鹡鸰被误判为灰背鸫,2只山斑鸠被误判为家鸽。距离法分析显示,种内平均遗传距离(0.2%)远小于种间平均遗传距离(16.7%),但灰背鸫与乌灰鸫遗传差异小。进化树分析显示,除灰背鸫和乌灰鸫外,不同物种在发育树上分支明显,表明DNA条形码能鉴定大部分鸟,但对近缘物种的精确鉴定还有待提高。研究结果表明,所购14种鸟中,有12种鸟与其名称相符,有2种为错定种。 2.棘口目吸虫的种类鉴定 为确定来自喜鹊和山斑鸠体内17条棘口吸虫的种类,采用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的方法进行种类鉴定。分子生物学结果显示,来自喜鹊和山斑鸠虫体的线粒体NADH脱氢酶1(ND1)基因同源性为99%,其ND1序列在系统发育树上归为同一分支,与其亲缘关系最近的是强壮棘口吸虫(Echinostoma robustum)和弗氏棘口吸虫(E. friedi)。形态学观测结果显示,来自同一种鸟的虫体具有相似的形态结构,而两种鸟之间的虫体形态存在一定差异;通过比较所获得虫体与强壮棘口吸虫、弗氏棘口吸虫之间的形态特征,发现这两种鸟体内检出的棘口吸虫与弗氏棘口吸虫的形态特征更为相符。结合分子生物学和形态学鉴定的结果,确定感染喜鹊和山斑鸠的棘口科吸虫为弗氏棘口吸虫,这是弗氏棘口吸虫在国内的首次报道,喜鹊和山斑鸠应为弗氏棘口吸虫的新宿主。 3.斜睾目、后睾目和枭形目吸虫的种类鉴定 为进一步确定来自上海花鸟市场鸟类寄生吸虫的种类,采用形态学方法对来自6种鸟的256条吸虫进行种类鉴定。制作部分吸虫封片标本,观测封片虫体的形态与结构,查阅相关文献,与国内已报道的吸虫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检获的256条吸虫隶属于3目(斜睾目、后睾目和枭形目)6科8属,其中已鉴了2个种,分别为黑鸫窄体吸虫(Lyperosomum turdia)和草鹀滑口吸虫(Glaphyrostomum emberizae),其余吸虫鉴定到6个属,分别为短腺属吸虫(Brachylecithum sp.)、顿水属吸虫(Tanaisia sp.)、斜睾属吸虫(Plagiorchis sp.)、次睾属吸虫(Metorchis sp.)、新双穴属吸虫(Neodiplostomum sp.)以及短咽属吸虫(Brachylaima sp.)。灰背鸫为短腺属吸虫的国内宿主新纪录,灰喜鹊为草鹀滑口吸虫的宿主新纪录。 4.我国鸟类棘口科吸虫种类与地理分布 为便于全面了解我国鸟类棘口科吸虫的种类与分布情况,收集整理了相关文献,依照亚科、属、种的字母顺序,将在我国鸟类发现的棘口科吸虫种类、宿主和寄生部位、地理分布整理成文。共收录棘口科吸虫9亚科22属115种,其中肿头亚科有1属2种,棘隙亚科有7属33种,棘口亚科有6属51种,鞭带亚科有2属15种,低颈亚科有2属3种,坚体亚科有1属5种,柄口亚科有1属2种,沙穴亚科有1属1种,伴突亚科有1属3种,其中有10种可寄生于人体。为做好鸟类寄生吸虫的防控工作和预防人鸟共患寄生虫病提供了一份较为完善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