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结合语音实验和心理实验的方法和手段,通过对计算机合成的上海话、普通话和矾山话语音样品进行选择适应的范畴感知实验,探明这三种汉语方言声调音位的感知区别性特征,并基于实验结果对声调研究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 全文共分为七章。 绪论重点介绍了各项研究背景、实验方法、流程和计算公式。 第一章“上海话调长区别性特征”通过对调形相同调长不同的合成音节进行听辨实验,探明上海话的调长特征存在范畴感知,求得上海话阴入调与阴平调间的调长界线为56毫秒,与阴去调间的调长界线为104毫秒,与普通话平调间的调长界线为133毫秒;阳入调与阳去调间的调长界线为153毫秒。舒声调的调长下限为56毫秒,促声调的调长上限为153毫秒。并由此得出上海话舒促声调的调长界线应取阴入和平调间界线与阳入与阳去间界线均值142.69毫秒的结论。 之后进一步对实际带有喉塞尾的入声调样品进行听辨实验,得出了喉塞尾是促调的羡余特征的结论,并提出建立分级调长特征的初步设想。 第二章“上海话调形区别性特征”通过对调长分别处于30毫秒、50毫秒、100毫秒、150毫秒、200毫秒、300毫秒、400毫秒(男声和女声)和500毫秒条件下的不同斜率的单音节进行听辨实验,探明上海话的调形特征存在范畴感知,并得出结论,声调调形间的区别,靠完成不同声调间临界音高增幅来实现。上海话不同声调范畴间的调形界线值分别为2.297半音(急升和缓升间)、0.765半音(缓升和平调间)和-0.840半音(平调和降调间)。 第三章“普通话和矾山话的调形区别性特征”对两种汉语方言普通话和矾山话在400毫秒调长条件下的斜率不同的单音节进行了听辨实验,探明了这两种方言各自不同声调间的调形界线值:普通话为1.216半音(升调和平调间)和-1.339半音(平调和降调);新派矾山话为0.224半音(升调和平调间)、-0.640半音(平调和缓降间)和-2.560半音(缓降和急降间);老派矾山话为0.212半音(升调和平调间)、-0.364半音(平调和缓降间)、-1.800半音(缓降和中降间)和-4.532半音(中降和急降间)。并结合对上海话的研究结果,最终得出以声调曲线的音高增幅为指标的调形特征是决定声调感知的主要特征的结论。 此外还得出了普通话的半上实际是一个低平调的结论,并探明了普通话高平调(阴平)和低平调(半上)间存在连续感知。 第四章“上海话浊流不辨调”先通过对调形不变而整体音高变化的清调和浊调进行听辨实验,验证了浊度听感与低调域呈正相关,但作为发声特征的浊流不因调层变高而消失。之后通过改变清调和浊调的音高增幅并进行听辨实验,证明浊调音高增幅减小到清调调形域可以令清音浊流的听感消失。最后得出结论,上海话高低调层间存在对浊流的连续感知,浊流不辨调,是低调层的伴随性特征。调层特征的辨调功能服从于调形特征,后者是上海话浊调感知的主导特征。 第五章“曲折调的辨调”首先从传统所谓“曲折调”中区分出两类,一类如普通话的上声,所包含的两个直线调段均起辨调作用,缺一不可。另一类如上海话和矾山话的升调,所包含的两个直线调段只有后部升调段起辨调作用,前部平调段是调长的羡余特征。之后探明了曲折形调辨调段的最小可感时长,探明辨认曲折调形中的升调段所需最小时长比辨认平调段和降调段所需最小时长要小。最后研究了曲折形调辨调段的调形辨调特征,并归纳出其规律为曲折形调的升段时长与辨认所需临界音高增幅呈反比。 第六章“音强特征与抽样校验”对于音强特征在声调感知中所起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 虽然目前的音强感知研究尚不能达到调长和调形感知研究的成熟和精细程度,但还是得出了 具有一定意义的结论,即音强模式对音高模式起一定补偿作用,但无法覆盖音高模式。音高 模式对音强模式起一定指示作用。音强对声调听辨的影响更多体现在对音高模式起到一种配 合作用。 抽样校验部分随机选取了单个样本和较大规模的批量样本进行分析,提取参数对照本文 得出的调形和调长界线进行校验,结果证明基本符合。 第七章“结论与理论探讨”对本文研究所取得的各项结论进行了总结,并着重探讨了声 调感知以调长对立为主还是调形对立为主、浊流问题和调域等三个难点问题。 本文从前人鲜有涉足的汉语方言声调感知入手,以上海话、普通话和闽南语矾山话等三 种汉语方言为对象,针对声调具有的不同声学特征对声调感知的影响和作用进行了系统研 究,分别归纳总结出了调形、调长和调层等关键性感知特征的规律和相互关系,并探明喉塞 尾、浊流和曲折型升调前段为上海话的三类羡余性特征,提出了一家之言,为最终澄清和解 决这些难点问题添上了一块薄砖。 现代音系学的核心问题是声调问题。现代音系学的两大分支生成音系学和非线性音系 学,尤其是后者的自主音段理论,都建立在对声调的进一步细致描写基础之上,并且强调和 重视对各种声调语言的研究。国际上语音学与音系学的研究近年来产生了一定的融合趋势。 音系学上声调范畴的研究,越来越需要依赖实验的成果检验。本文借助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