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讨论美国动画电影《功夫熊猫》的翻译,从而阐述关联理论对动画电影影片翻译的解释力。1986年Sperber和Wilson共同提出了关联理论这一语用学理论,其核心在于分析语言的交际与认知。关联理论认为,说话人在讲话时都带有一种目的性,而听话者在对这些话语获取解码信息时可能会产生多种不同的理解。听话者最终会采纳哪种理解主要取决于其所认同的单一标准,而这一标准即为关联理论中的核心,关联性。关联性的强弱主要有两大因素决定,这两大因素为推理努力和语境效果。关联理论认为,人类交际的目的是获得最佳关联,从而达到交际者希望获得的最佳语境效果。要想达到最佳关联,在同等条件下,语境效果越大,则关联性越强推理努力越小,关联性也越强。Gutt在Sperber和Wilson的基础上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开创了翻译理论研究的新境界。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他提出了两种翻译方法,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直接翻译要求译者在翻译时尽最大可能传达原文的交际线索,而间接翻译则要求译者在理解原文明示话语的基础上把其内在的隐含意义呈现给译文的读者或观众。在电影翻译中,关联理论也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把关联理论用于电影翻译过程及评价,特别是用于特定电影类型的翻译,还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本文讨论的重点《功夫熊猫》属于动画片。自问世以来,这部动画片风靡全球。由于电影中的很多内容取材于中国,自2008年引入中国以来,中国观众对其甚是喜爱。但由于语言障碍,大部分中国观众只能通过画面和字幕翻译来享受这部动画片了。因此,影片字幕的翻译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力,其翻译的过程以及译作的可取性都可以通过关联理论来指导和验证。本文在分析了动画电影的语言特点特殊局限性后,重点讨论了这部影片中汉语翻译在获得最佳关联性方面的成功与失败之处以及直接和间接翻译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