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Fe、Zr和Ce微小团簇结构和稳定性的第一原理计算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ying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聚体、三聚体和四聚体是比较微小的团簇,对它们的电子结构、光谱参数和稳定性能的研究将有助于了解原子逐步演化成较大团簇的规律。目前在团簇科学中,对微小团簇的研究是一个热点,尤其是团簇的结构随着其原子数目(尺寸)变化的规律。本文中使用了Gaussian计算软件研究了由Al、Fe、Zr和Ce四个原子所构成的单质和多元的二聚体、三聚体和四聚体体系。   第一,使用了B3LTP杂化密度泛函的方法研究了Al、Fe、Zr和Ce构成的二聚体基态下的光谱参数(键长、谐振频率和结合能)和能隙。本文中的计算结果和已有的实验值及其它的理论值符合得很好。计算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二聚体中,Fe2的键长是最短的,结合能最小,频率最大。   第二,使用了B3LYP方法计算由Al、Fe、Zr和Ce构成的三聚体基态下的光谱参数(键长、谐振频率和结合能)、电子结构、能隙、解离方式以及相应的解离能。通过和其它理论值进行比较,本文的结果是合理的。计算结果表明所有的三聚体的基态结构是三角形;单质三聚体按照方式X3→x2+X解离;X2Y(Al2Fe、Al2Zr、Al2Ce、Fe2Zr、Fe2Ce、Zr2Ce)二元三聚体解离能最低的方式是X2Y→XY+X,而XY2(AlZr2、AlCe2、FeZr2、FeCe2、ZrCe2)三聚体以方式XY2→Y2+X为最佳解离方式(除AlFe2);对于三元三聚体AlFeX(X=Zr,Ce)和ZrCeY(Y=Al,Fe),它们分别按照形式AlFeX→AlFe+X和ZrCeY→ZrCe+Y解离。对于所有的三聚体,解离能最高的方式是解离成三个单原子。   第三,使用杂化密度泛函的B3LNP方法计算由Al、Fe、Zr和Ce构成的四聚体基态下的光谱参数、电子结构和稳定性。本文计算结果和其它理论值符合的比较好。计算结果表明,除了Al4、Al2Ce2和Fe3Ce的基态结构是平面四边形外,其它四聚体的基态均是四面体结构:对于单质四聚体,Al4和Fe4按照X4→X3+X方式解离,而Zr4和Ce4能量最低的解离方式为X4→X2+X2;X3Y(Al3Fe、Al3Zr、Al3Ce、Fe3Zr、Fe3Ce、Zr3Ce)二元四聚体都以形式X3Y→X2Y+X解离,X2Y2四聚体(除Al2Fe2)最佳的解离方式却为X2Y2→XY2+X;XY3(X=Al,Fe;Y=Zr,Ce)团簇按照XY3→Y3+X的方式解离(除AlFe3和ZrCe3);对于四元四聚体,它解离能最低的方式为AlFeZrCe→AlFe+ZrCe。对于上述所有四聚体,它们最不容易的解离的方式都是解离成四个单原子。
其他文献
目前设计新型的室温单相多铁材料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生长具有较强磁电耦合效应的室温单相多铁薄膜将顺应器件小型化和多功能化的发展趋势。我们设想通过把反铁磁基团LaFeO_3(LFO)插入到铁电体Bi_4Ti_3O_(12)(BTO)基质中来合成室温单相多铁性材料,用sol-gel工艺成功生长了1.5LaFeO_3-Bi_4Ti_3O_(12)(1.5LFO-BTO)薄膜和LaFe_(1-x)Co_xO
学位
随着激光技术的发展,持续时间仅有几个飞秒的少周期脉冲已广泛应用于实践。对于如此超短脉冲,其包络的变化几乎与激光场自身的震荡那样迅速,由此导致的重要结果之一就是激光场的
Y-123材料的第二相掺杂,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内容之一。第二相粒子掺杂可以大幅度的提高Y-123材料的临界电流密度Jc,尤其是在高磁场存在时这种优势更为突出,而其掺杂对Y-123材料的转变温度Tc的影响相对较小。因此本论文的主要探究,Y_2Ba_4CuWO_y(Y-24W1)相掺入对多晶Y-123块体材料微观结构与超导电性的影响。另外,本文中也对Y-123材料化学制备进行了探索,用柠檬酸盐热分解法
在现代激光物理领域中,激光和物质相互作用一直是令人关注的重要研究领域。随着超短脉冲激光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激光与原子分子相互作用有了更深入的研究,相关的物理现象不断得到
在目前的太阳能电池产品中,多晶硅太阳能电池以其成本低的优势在市场中所占份额高达45%以上。然而多晶界、高密度位错、微缺陷及相对较高的杂质浓度等缺点却制约其光电转换效率
核子共振态是强子物理研究的基本课题之一。量子色动力学(QCD)是目前公认的强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由于QCD在低能区高度非微扰,严格求解QCD来认识核子及其共振态还有困难。各种
MnZn铁氧体作为一种重要的软磁材料,具有宽温、高磁导率、高饱和磁感应强度和低功耗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到功率变压器、轭流线圈、滤波器、记录磁头和传感器等。随着科学技术的
重正化是处理量子场论中发散问题的基本程序,没有它,量子电动力学(QED)无法成为最为精确、最为成功的量子场论。而整个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的成功,都离不开量子规范理论的重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