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青少年甲状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11年间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治疗的年龄≤20岁的青少年甲状腺癌共63例,年龄11-20岁,中位年龄18岁,其中≤15岁11例,15岁以上52例。随机选取同期在我院治疗的年龄>20岁且<45岁的975例甲状腺癌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病例的临床几病理特征。并对青少年组进行随访。采用SPSS20.0软件分析,通过卡方检验分析两组数据的临床及病理特点,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青少年组的预后情况,各影响因素间比较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用Cox回归模型,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青少年组及对照组临床病理特征:青少年组:男19例,女44例,男女比1:2.32,肿瘤大小(最大径)0.67-4.85cm,平均值2.46±0.98cm,TNM分期:分化型61例都为I期;髓样癌2例,其中II期1例、III期1例。多病灶35例(55.56%35/63)。乳头状癌58例(92.06%,58/63),滤泡状癌3例(4.76%,3/63),髓样癌2例(3.17%,2/63),无未分化癌。合并乔本氏甲状腺炎14例(22.22%,14/63)。淋巴结转移43例(68.25%,43/63)。复发6例(9.52%,6/63)。远处转移5例(7.94%,5/63)。对照组:男203例,女772例,男女比1:3.80。肿瘤大小0.03-10cm,平均值1.27±1.01cm。TNM分期:I期966例,乳头状癌929例、滤泡状癌30例、髓样癌7例;II期4例,乳头状癌2例、滤泡状癌1例、髓样癌1例;III期2例,髓样癌2例;IV期3例,髓样癌1例、未分化癌2例。多病灶220例(22.56%,220/975)。乳头状癌状癌931例(95.49%,931/975),滤泡状癌31例(3.18%31/975),髓样癌11例(1.13%,11/975),未分化癌2例(0.21%,2/975)。合并乔本氏甲状腺炎123例(12.61%,123/975)。淋巴结转移425例(43.59%,425/975)。复发56例(5.74%,56/975)。远处转移29例(2.97%,29/975)。对比分析:青少年组肿瘤较大、多病灶例数多、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率高、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率高、临床分期较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少年组男性所占比例较对照组高(30.16%VS 20.82%),但两组性别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7)。青少年组复发率较高(9.52%VS 5.74%),但是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220)。两组在病理类型上无明显差异(P=0.452)。2青少年甲状腺癌的手术方式等:63例都行手术治疗及手术后TSH抑制治疗。23例行患侧腺叶切除,26例行患侧腺叶+对侧大部切除,14例行双侧腺叶切除。34例仅行中央区(VI区)淋巴结清扫,15例行区域性颈侧方淋巴结清扫,11例行改良颈淋巴结清扫,3例行根治性颈淋巴结清扫术(有10例在术前于外院行甲状腺单纯肿块切除术,术后病理显示恶性后就诊我院)。12例行131I治疗。3.青少年组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61例获得随访,2例失访,随访率达96.83%,随访时间22-15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7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98.24±33.20个月,死亡病例有3个,死因为远处转移和(或)局部复发。Kaplan-Meier法计算5年累积生存率为95.29%。单因素分析提示远处转移(P=0.000)、131I治疗情况(P=0.026)、淋巴结清扫情况(P=0.003)、临床分期(P=0.003)、组织病理类型(P=0.012)是影响青少年甲状腺癌预后的因素;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提示远处转移(P=0.001)是影响青少年组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1.青少年组肿瘤较大、多病灶数多、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率高、临床分期较晚、淋巴结转移率高、复发及远处转移率高。2.青少年甲状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为手术切除,应充分完善术前准备,考虑青少年的特殊年龄段,选择合适的手术切除范围,予以合理的手术后TSH抑制治疗及碘131治疗。3.青少年组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理类型、临床分期、131I治疗情况、远处转移情况、淋巴结清扫情况影响预后,多因素分析提示远处转移是影响青少年组独立因素的预后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