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历了汶川地震的都江堰市,灾民的物权与参与重建的意识被唤醒。值得肯定的是,当地政府为了保障灾民参与重建的权利,在相关的组织体系、制度建设、资源调配等多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目前,都江堰市公众参与的安居环境重建临近完成,并已经形成了一大创举:有10083套住房,共计127万平方米由居民自建完成,占灾后重建住房重建总面积的20%以上。迄今为止,我国没有任何一个城市的大规模更新与建设在公众参与的层面具备都江堰市的经验。公众参与城市规划与建设是必然的趋势,因此,如何评价该创举,并总结相关经验教训,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当地政府构想的工作反馈机制,主要是政府对重建工作完成度的简单衡量,尚缺乏对整个公众参与过程的反思。既然灾后重建的目标指向灾民的安居乐业,社会复兴,那么,在此背景下,参与重建的灾民如何感知和评价政府在公众参与方面的作为,无疑是对今后各地政府推广类似工作的有益反馈和启发。论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汶川地震灾区城镇安居环境重建追踪及评价研究》的子课题。选取都江堰市为典型案例,理论上探索灾后重建背景下的公众参与评价方法,建立评价体系,利用评价结果,形成对都江堰市灾后重建的公众参与综合评述。论文涵盖理论研究、调查研究、评价体系构建、评价结论应用四大方面。通过基础理论研究,都江堰市公众参与的整体特征是灾害背景下、居民主导的、全程性的参与;从城市规划的角度认识,此次公众参与的规划建设过程,是系统理性式规划向协作式规划的转变、规划技术导向型向公共政策属性的转变、“精英决策”与“渐进式推动”并存的参与;就其实践内容而言,政府真正致力于解决公众诉求的主题,灾民也实现从社会参与到空间重建各层面的全方位参与,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在调查研究部分,对受访者总体状况、参与的过程和效果调查。认为,公众参与的效率、公平性和满意度是研究的重点。先导性的研究发现,调研中涉及的评价问题复杂多元,有必要建立公众参与灾后重建的评价体系,对参与情况进行系统性诊断。在评价体系构建部分,以灾民对公众参与过程的满意度的相关性为标准,筛选调研得到的各评价要素,得出评价因子集。整个评价从综合评价和焦点评价两方面考虑,与之相对应的建立基本指标和拓展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数学模型测量。应用论文构建的评价体系进行公众参与评价。结果发现,总的满意度评价一般。多级模糊综合评价中对单一要素和总体情况作出了评价。自由评价报告中对受灾群众不满意的方面作出了评价。总结全文,论文认为:对灾后重建公众参与的评价,需要关注受灾群众角度评议,从过程和效果两方面入手。由于满意度评价易于获取、测量,评价结论易懂,能及时有效地对重建工作予以反馈,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评价因子筛选技术可行,评价指标体系简明、易操作。从评价得到的结论来看,受灾群众在参与重建过程中,一定程度地认知、理解并影响了安居环境重建的政策,对重建的效果具有相对较好的总体评价。灾民参与灾后社区的复兴工作,对灾后重建的效果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