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斑截尾寄蝇Nemorilla maculosa Meigen属双翅目Diptera,寄蝇科Tachinidae,是草地螟及其他小蛾类昆虫的重要寄生性天敌,在自然状态下对草地螟有很强的控制作用。本论文主要研究了双斑截尾寄蝇的生物学习性、对寄主的选择性、寄主密度对其产卵行为的影响、补充营养对其繁殖力和寿命的影响等生态学内容。为草地螟的生物防治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1.双斑截尾寄蝇的生物学特性双斑截尾寄蝇的羽化主要集中在每天的8:00~10:00和14:00~16:00;羽化历期为7d左右,雄蝇的羽化要早于雌蝇,雌蝇羽化后可进行交配,雄蝇羽化1d后才可交配。雌蝇的交配率和羽化时间有密切关系,当为羽化出的雌蝇及时提供羽化1d以上的雄蝇时,交配率可达90%以上,交配持续时间大多数为20min~30min。单头寄蝇一生的产卵量相差很大,,在产卵后的第3d~9d卵量最高,占总卵量的67.07%,单雌平均产卵量为134.43粒,产卵历期为15.47d。并且双斑截尾寄蝇在草地螟寄主中的寄生类型为单寄生,即不论寄主的体表有多少卵粒,最终只有一头正常发育羽化。2.双斑截尾寄蝇对草地螟不同龄期幼虫的选择性双斑截尾寄蝇对草地螟的3、4、5龄幼虫都会选择产卵寄生,各龄之间的寄生率存在显著差异,5龄幼虫最高,其次为4龄、3龄。同时,不同龄期幼虫对寄蝇子代的羽化率也有很大的影响。被寄生的3龄草地螟幼虫中没有寄蝇羽化,寄主幼虫均可发育成成虫;4龄幼虫会羽化出少数的寄蝇,占观察总数的8.00%;5龄幼虫中羽化出的寄蝇数量最多,达到62.30%。所以,进一步说明了5龄草地螟幼虫是双斑截尾寄蝇的最适繁殖寄主。3双斑截尾寄蝇产卵对草地螟幼虫部位的选择性寄蝇产卵对草地螟幼虫的体躯部位有特定的选择规律,卵主要产于草地螟幼虫的胸部,其次是头部,极少数会产于腹部,三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且,在不同部位的寄生次数也有差异,胸部的寄生次数平均为4.19(±1.91)粒,明显高于头部和腹部。但是,这对寄蝇的发育无影响。4.草地螟幼虫着卵量对双斑截尾寄蝇蛹重和羽化的影响双斑截尾寄蝇对草地螟幼虫的产卵次数很随机,一头草地螟幼虫可以着卵1~22粒,但是最终只会有1头寄蝇正常发育至成虫,其余的寄蝇幼虫在寄主体内的发育过程中逐渐死亡。寄主体内的寄蝇幼虫存在着营养竞争,因此寄主幼虫着卵量的多少就会影响到寄蝇子代的发育及繁殖力的强弱。结果表明,寄主草地螟幼虫的着卵量愈多寄蝇的蛹重愈轻、羽化出的后代个体愈小,相对的繁殖力也就愈弱。寄主的着卵量和寄蝇羽化率成反比,相关曲线为y=-9.956x+47.902,r=-0.947(p<0.01).5.不同寄主幼虫对双斑截尾寄蝇寄生率、出蝇率及子代个体大小的影响室内测定了双斑截尾寄蝇在草地螟、甜菜夜蛾和粘虫三种寄主中的寄生率、子代出蝇率和个体大小的差异。草地螟的寄生率显著高于甜菜夜蛾和粘虫(p<0.05)。双斑截尾寄蝇对草地螟的寄生率虽然很高,但是每头寄主中只能有1头寄蝇正常发育,在粘虫中通常会有2—3头寄蝇羽化,因此草地螟和粘虫之间的出蝇率不存在显著差异。同时,从粘虫中繁殖出的寄蝇个体明显大于草地螟中的,不论雌雄都存在显著差异(p<0.05)。6.寄主密度对双斑截尾寄蝇的寄生率、子代寄蝇羽化率及性比的影响双斑截尾寄蝇的寄生率和寄主密度成负相关,即随着寄主密度的增加寄蝇的寄生率成下降的趋势。子代寄蝇的羽化率在5~20头之间随着密度的增加而下降,而后又逐渐上升,在25头时达最高值;寄主的密度对子代寄蝇的性比无显著影响。7.补充不同营养源对双斑截尾寄蝇的产卵量及寿命的影响寄蝇的成虫期需补充营养,其营养源主要为糖类物质。试验测试了三种不同糖分(蔗糖、葡萄糖、蜂蜜水)及清水对双斑截尾寄蝇的寿命和产卵量的影响。结果发现,补充糖分可以显著提高寄蝇的产卵量,延长雌成虫的寿命,与对照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补充三种糖分的寄蝇平均产卵量为131.44粒,雌成虫平均寿命23.78d,对照的产卵量40.44粒,平均寿命12.11d;补充营养的三种糖分物质间寄蝇雌成虫寿命和产卵量无显著差异;补充营养对寄蝇雄成虫的寿命无影响。